第461章 我阳光了,我阴暗了,我又阳光了(1/2)
第461章 我阳光了,我阴暗了,我又阳光了~
两个人刚说完,林启明敲门走了进来。
“呦,小陈儿你也在啊!”
瞧见陈露阳,林启明还挺高兴。
两个人互相打了声招呼之后,林启明将几页材料交给了张殿才。
“老师,这是这个月交给研究所的项目简报,您过目一下。”
嗯???
陈露阳眉毛瞬间挑起来了。
怎么回事?!
当初不是因为研究所突然“抽梯子”,不给样本、不出数据,连技术资料都全线断供,搞得“连接件疲劳裂纹建模”这个课题一度卡壳。
张殿才没了办法,才不得不转向修理厂,由自己提供老旧零部件样本,才算把这个课题从水里捞了出来。
现在这意思是……又搭上了?
俩人又和好了???
登时,
陈露阳的眼神有些小小的阴暗了……
这可不是啥好事啊!
修理厂之所以能牢牢绑住力学系这条线,让张殿才肯亲自出马、张楠甘心画图,
说到底,是因为修理厂攥着老旧样本资源。
双方各有所需,所以才能资源互换。
如果研究所回心转意、肯批量标准化的测试样本,
那修理厂这边的“唯一性”可就立刻被削弱了。
搞不好自己这边很有可能随时会被踢出局。
虽然想法阴暗,
但表面上,陈露阳无比关切热情的侧面问道:
“张老师,研究院那边又跟咱们恢复合作了?”
张殿才低头翻着月报,眼神中闪过一丝冷意。
“可不是合作了么~”
“现在课题组是被动保留在兵器所项目备案里,名义上叫‘合作单位’。”
“但实际上,已经从“执行单位”退回“挂名单位”了。”
听到这,陈露阳紧绷的神经立马松了下来。
脸上表情虽然没怎么变,但心头那块压着的小石子终于落了地:
嘿,感情还在冷战期呢!
那就好~~~
一想到这儿,陈露阳不由乐了,
但嘴上还是顺势追问了一句:
“那咱们为啥还给他们报月报啊?”
“走个流程,不撕破脸而已。”
张殿才拿起笔,在月报表的封面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简报里写的全是宏观总结类的东西,不附任何的详细数据。”
陈露阳不放心的瞄了一眼月报。
果然,
上面写的不是‘整体进度稳定’,就是‘联合任务协调良好’。
底层的数据是一丁点都不透。
好听的话洋洋洒洒写了好几页,但是没一句是有营养的。
放心了……
彻底放心了。
陈露阳眼神轻快地扫过桌上的月报,阳光打在他脸上,内心的小阴暗彻底无影无踪。
……
周五下午
陈露阳背着书包,坐上了去北郊机电技校的307路公共汽车。
一路颠簸,好不容易到了地方,他又走了一大段土路才找到校门口。
嘿……你还真别说。
这技校的校区不小,车间也整洁,看着有模有样的。
凭借张殿才的介绍信,以及5颗烟。
陈露阳成功打动了门卫大爷的芳心,把他放进了校园里。
张殿才介绍的“赵老师”,是技校的教务处主任。
听到陈露阳的来意,赵老师为难道:
“你说的这个通用零件制造,听着是个好事。”
“但我们这边刚刚跟航仪厂签了校企合作协议,这一整个月的实训时间都排满了。”
“学生三班轮训,老师、设备、材料都压着走。”
“您要插进来,我们这边的课时都得重新安排。”
“再说了,我们是教书育人的单位,不是社会加工点……真帮了你们北大,回头别的单位也来找,咱这教育任务还咋保?”
……
明白!
陈露阳也当过车间主任,也承接过生产任务。
“三班轮训”的强度,确实是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再去做别的工作了。
委婉的表达完感谢之后,
陈露阳没多说什么,拎起包就离开了北郊机电技校,赶去了丰南技工学校。
说起来,这地方他不陌生。
这条路是他回修理产厂的必经之路。
以前每次从这条路经过的时候,他都觉得这地方破破旧旧,也没太留神。
如今再看,却觉得透着一股“实在”。
进了院子,就是一栋老红砖楼,旁边是低矮的车间厂房,冒着些焊烟味儿和铁屑气,耳边不时传来“咔啦”“吱呀”的机器声。
同样跟收发室大爷说明来意之后,一个学生跑出来,领着他来到了三楼教务办公室。
“何老师现在下车间带课,您稍等一下。”学生说完就跑了。
等了差不多有40多分钟,
终于,一个满脸油渍、衣服袖口磨白的中年老师从走廊拐角钻了进来。
“你要找我们做零件??”
何正华进屋,一边摘手套,一边接过介绍信扫了一眼:“张老师我认识。”
“说说吧,什么项目?”
“何老师是这样的。”
陈露阳打开书包,从里面拿出一份项目说明页,
“我们在做一个汽车零部件通用化试验,想解决维修中零部件型号混乱的问题。”
“这是目前准备试产的几个基础件名称,还有对应的大致结构草图。”
顿了顿,
陈露阳实话实说道:“但图纸还在画,张老师那边还没出最终版,所以我今天是来提前沟通一下,看咱这边有没有合作的可能。”
何正书“嗯”了一声,接过材料翻了几页,眼神也认真起来了几分。
“你这件,材料要用40号钢?有强度要求?”
陈露阳点点头:“对,但要是q235能扛住也行,只要能满足硬度和耐温要求,40铬、45号钢这些替代材料也可以。”
何正书的眉毛挑了一下:“你挺懂啊!”
陈露阳谦虚道:“我自己就是机械厂出身,多少都能懂点。”
“我就说嘛。”何正书点点头,神色缓和了不少,语气也没那么紧了,
“现在不少大学生一说就是啥‘政策导向’,真叫他区分一下40铬和45号钢,都迷糊。”
他翻回草图,看着一项数据:“这套筒结构……你想车外螺纹?”
“理想状态是车。”陈露阳说,
“但如果不好操作,只出个圆坯也行。后续我可以安排在厂里补工。”
<div style=“display: flex; justify-content: center; gap: 30px; align-items: flex-start;“>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