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497章 波澜再起

第497章 波澜再起(2/2)

目录
好书推荐: 我以狐仙镇百鬼 开局掉马甲,废太子你听我狡辩 全家带凳子吃瓜,真千金爆料啦 八零:冷面军官被病弱美人拿捏了 我在幼儿园做满汉全席,全市馋哭 武技特效拉满,我杀穿高武! 假千金她一身反骨,专治各种不服 斗罗,我靠面板成就神明 高武:我,人间武圣,镇压万族 五年后我携三个幼崽炸翻财阀家族

只不过相对来说,军方的调整比较小,大体上维持了原本的体制。

最大的变革就是,將抚慰使和参军事的重要性提高了许多,並单独设立了参军部。

抚慰使负责思想工作,地位仅次於军事长官,是一支军队的二把手。

参军事就是参谋,负责协助军事长官指挥军队、制定战略战术等等。

参军长是参军事的最高长官,地位次於抚慰使,一支军队的第三把手。

同时在大都督府设立参军事部,统筹负责全国的军事建设以及作战计划制定等等。

为了顺利完成这一革新,徐达、傅有德等老將再次被搬出来坐镇。

就连朱元璋都放下了汤和去世的悲痛,亲自出面为自己的大孙子站台。

这么多中流砥柱一起出山,让这次的变革异常的顺利。

陈景恪也不得不感慨,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国有一群老,那简直就是拥有了一座宝藏。

不过这次变革,陈景恪彻底置身事外了。

他直接选择在洛下学宫闭关,与各派学者一起探討学术。

最开始是为了避嫌,后来是真的沉浸其中了。

与这么多学者一起探討大道,实在是人生快事。

目前到来的到来的学者超过了七百人,全国各大学派的代表几乎都来了。

这里做一个区分。

在学界,学者和名土是不一样的。

学者一般指的是,在学术上有建树的人。

名士指的是有名的文人,指的是诗词歌赋写的好,名气比较大,但在学术上研究不深的人。

所以,不要觉得这七百多人太少了,大明六百多万读书人,怎么才七百个学者?

事实上这么多已经不少了。

要知道,能来这里的,每一个都是在学术上有所建树之人。

前世十三亿人读书识字,能在学术上有建树的又有几人。

当然,这七百多人並不是全部,很多人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並没有出席。

不过即便如此,也是千年来难得的一次盛会。

最关键的是,这么多人聚在一起,竟然没有吵起来。

大家的態度相当的平和。

不知道的人会喷称奇,知道的人则会心一笑。

这都是禁口令的威力啊。

这些人聚在一起交流討论,成果堪称辉煌,几乎每天都有新的想法进发出来关键是,在陈景恪的引导下。

各家学派都在围绕大同思想,对自家的学说进行修。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大同思想迅速变得丰满起来。

当然,也不是让他们白干。

为了让这些人配合他的计划,朱雄英那边可是给出了许多实打实的好处的。

那就是在官制变革中,各派系的优秀子弟,都获得了优先任命。

这其实也是各学派如此积极的主要原因。

现在朝廷给出了善意,他们自然也要投桃报李。

不过朝廷也没有吃亏,引入各家学派入场,填补了理学留下的空白。

新增设的职位,也有了足够的人手来填补。

新鲜血液的加入,也让官场的风气变得更加积极向上。

最尷尬的其实还是理学,这次洛下学宫盛会,必然会在华夏文明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可是作为目前最大的学派,理学缺缺席了。

关键是,缺席这次盛会,就意味著理学思想將彻底退出歷史舞台。

打辅助的资格都没有。

於是理学的许多学者,开始通过各种关係递话,希望能够参与进来。

曹端更是数次找到陈景恪,希望能够获得准许。

朱雄英和陈景恪也不想就这么放弃理学,原因前面已经说过了,这里不再赘述。

在稍微为难了一下他们后,就准许理学派遣十名学者参与盛会。

理学內部经过一番激烈『討论”之后,最终选出了十个人,其中就有曹端的老师马子才。

这些人到达洛下学宫,其实也是心情志芯,生怕被大家排挤。

然而到达之后才发现,完全是自己想多了。

大家对他们的態度很平常,没人特別热情,也没人仇视。

想像中的围攻,压根就没有出现这反而让他们有些失落,理学真的成为过去式了。

不过很快他们就被这里的浓厚氛围感染,投入到了学术研究中去,没有那个精力想这些七七八八的事情了。

大明內部轰轰烈烈的变革,对外政策自然就会有所收紧。

西南、交趾、辽东的局势都缓和了下来,朱棣在漠北也暂停了大规模军事行动。

只有西域是例外,朱稠统帅大军对察合台汗国穷追猛打。

去年年末,杀入察合台汗国的腹地,伊丽水(伊犁河谷)。

帖木儿的败亡,直接改变了西域的局势。

察合台汗国內部可危,黑的儿火者连忙派出使者,表示要向大明称臣。

然而朱却直接表示,要么投降,要么死。

黑的儿火者又惊又怒,然而没有丝毫办法。

就这样投降?他不甘心,而且察合台汗国也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

可连帖木儿都败亡了,靠他孤身一人又能撑多久?

现在投降,至少还能落个归义候之类的爵位,保全家族。

他犹豫不决,朱可不会等,开春就兵分两路对其展开进攻。

两路大军势如破竹,在年底的时候,朱稠亲率的这一支就拿下了伊丽水。

之后他就在此地驻扎下来。

一来是为了度过寒冬,二来也是为了在此地建设统治机构。

不过这里离大明太远,又是刚刚打下来,设立州县是不现实的。

朱稠在此地展开了军屯,军事和民政一把抓。

同时他也趁著冬季,迁徙了一部分百姓过来。

虽然很艰难,路上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伤亡,可没有办法他太缺时间了。

朱楼不可能一直等著他。

再过两年,等碎叶川的人习惯了秦国的统治,他这个普王过去就很尷尬了。

所以他必须要儘快打通西域,亲自拿下碎叶川全境。

杨荣就是隨著迁徙的百姓,一起来到伊丽水的。

以他的体格,到达目的地后都瘦了好几圈,人差点虚脱了。

更別提其他人了。

还好朱早有准备,以最快的速度安顿了这些人,才避免了大批病亡的发生。

杨荣的身体刚刚恢復,就投入到工作中去。

朱知道他是陈景恪派来的,自然是另眼相看,让他参与了全部工作,甚至许多机密文件都对其开放。

让杨荣迅速了解了这里的情况,並对屯由事宜提出了不少建议。

这种表现,让朱暗暗点头。

不愧是能入安平侯法眼的人才,確实不一般。

等到明昭三年开春,百姓们也已经修养好,开始在分配的土地上耕作。

朱稠也集结大军,准备再次对察合台汗国的残余势力发起进攻。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不大不小的意外发生了。

七名屯田百姓,去镇子上购物,半路被人杀害了。

这种事情全国各地都有发生,本不应该匯报到朱櫚面前。

只是伊丽水刚刚占据,任何事情都很敏感,所以才报到了他这里。

朱拿起卷宗,只是看了一眼就隨手丟在了一旁。

杨荣取过来仔细翻看,皱眉道:“这卷宗那些人是为求財还是单纯害命,怎么都没写?”

传递消息的使者正想回答,朱却说道:

“这些都不重要,我们的人死了才是最重要的。”

然后对传递消息的使者说道:“带我去现场,在將本地蛮夷的头领叫来见我然后他起身离开大帐,带著亲兵向著案发现场而去。

杨荣则急匆匆的跟在后面。

他心中充满了疑惑,朱櫚这种態度代表著什么?他到底又要如何处置此事?

目录
新书推荐: 抗战之我是一个工业人 抗战楚云飞:机枪阵地左移五米 亮剑:从区小队开始发展 谍战:让你卧底,你领五份工资? 亮剑:从边区造到大国重工 从粉碎敦刻尔克开始 断绝关系后,王爷全家后悔终生 青简史记 抗战:团长?不,请叫我列强! 史上最强驸马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