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进展顺利(上)(2/2)
草屋、柴棚、屋寮,她也看过不少。
狮子山下前年大火的痕迹依旧在,可底层的寮屋依然遍地都是。
看着许多跟自己姐妹差不多的女工,在寮屋之中挣扎求存。
也确实促使陈宝红的价值观,做出了很大的改变。
“当然知道,但是,节省、节约改变不了任何家庭的现状。
发展产业才可以带动他们改变的,你看我画的手电筒的图纸。
这东西看着简单,但不一样的设计,可以针对不一样的市场。
这是咱们见过的直筒手电,这是头灯,这是挂在肩膀上的。
这种挂在肩膀上的,用塑料材质的,做好了防水,可以销给安南的美敌。
一个十美刀,咱们可以获利九美刀以上。
十年之内,那边至少需要百万的数量。
但怎么破开美敌的市场呢?”
二姐价值观的改变,让陈冀生赞许的点了下头。
但她的想法是改变不了港城现状的,而实业是可以的。
说着陈冀生拿出了自己的设计图,给二姐展示。
股市捞钱,比印刷都快,但大多数实业的吸金能力就很一般了。
比如陈冀生照着仓库里的手电,画出来的军用手电。
单件的利润不低,但需求量也就百八万,实际利润有限的很。
而且港城的物资,想要进入军方的通道,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这才是陈冀生希望二姐,去仔细思考的方向。
“我不知道。”
白了弟弟一眼,陈宝红也知道自己的短处,销售她是做不来的。
弟弟有此一问,肯定是成竹在胸,不过是在借着手电筒点拨自己而已。
“还是有自知之明的,找大洋彼岸的老山姆就成。
美敌在安南需要的数量是一定的,但大洋彼岸的市场呢?
世界上的市场呢?
生产手电筒,是需要大量产业工人的。
我大致的预估了一下,如果针对大洋彼岸的市场,产业线上的女工一两千人还是要的。
算上下游的冲压、灯泡、电池,差不多是一条需要万把人的生产线。
港城如今有大概三百万人上下。
万把人的产业工人,算上没有劳动能力的家人,差不多就是两三万人。
如今电子产业园,有十几个项目,具体用人的数量你算一下。”
给二姐点了一下如何打开大洋彼岸的市场,有老山姆在,有沃尔玛在。
芳妮集团包括电子产业园的绝大部分商品,都是有销路的。
轻工业跟建筑业,都是需要大量用工的企业。
十几万的用人规模,就涉及到了十几万个家庭。
陈冀生给二姐的数据,也是有所隐瞒的。
如今港城的家庭,可不是什么三口之家,五六口人才是现状。
等七大佬的产业集群发展起来,港城的三分之一人口,都会跟七大佬有直接的联系。
而这个时间段,也不会太远,三到五年,差不多就能形成这样的产业集群。
产业工人,既可以给七大佬提供源源不断的收益,也是七大佬立足港城的真正资本。
这些根本性的东西,陈冀生就不会轻易说给二姐了。
“如果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我承认你是对的。
你是不是还有很多东西在瞒着我?”
对于弟弟陈冀生的说法,陈宝红是认可的,弟弟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是远超她这个姐姐的。
只是想到弟弟说的一些东西,还是模糊不清,显然是不想告诉自己的。
“是。
因为你目前的段位不够,知道太多没好处的。
陈宝红同志,如今咱们的产业集团只是在基础上进展顺利。
离着成功还有很长的距离。
电子产业园,是以科研成果为后盾的,科研落后了,咱们以后也就能做些手电筒这样的行业。”
有了摩尔跟基尔,有了港城的六大佬,电子产业园的起步,是进展顺利的。
陈冀生也怕二姐被最初的顺利蒙蔽了双眼,忽视了科研上的障碍。
没了科研成果,陈冀生的大部分谋划,就要落空了。
“段位不够?
你这是看不起人。
你说的科研成果,可以打个比方吗?”
怒视了一眼轻视自己的弟弟,陈宝红也没法反驳什么。
方姐说的不错,在港城,如果没有弟弟作为她的靠山。
她比纽扣厂的女工也强不了太多,若是有大佬看上了,她也只能乖乖的做笼中鸟。
“看不看得起,是要看本事的。
至于说科研方向,你也不要小看一个手电筒。
如何以最低的成本,做出镀铬的防锈铁皮,是化学跟物理的结合。
如何增加灯泡的亮度,能不能把黄光变成白光。
电池的容量,能不能继续增加。
电池的体型能不能继续缩小。
能不能做出一款跟蓄电池一样,可以充电的小型电池。
这些哪个不是科研的方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