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261章 殿试(1/2)
第260章论节孝
温彩一路回到了镇远候府,她可是听说近来温红、温绯都在镇远候府的书房做学问,上次温子群带走一批书后,温彩又钱新买了一批补充进来。
温青上过一回当,是再不会允许任何人随意动书房的书。
温子林昨儿休息了一夜,今儿正在镇远候府监督两个儿子做学问,其实多是他带着温红兄弟又两个族中得中的后生在说话,表达一些对当下政事的看法,卢先生也坐在一边静默聆听,偶尔也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梁秋阳今儿过探望梁氏,从早上就留在了午后。
温彩听说他们在书房,便径直进来了,一站在门口就看到三位进士老爷,笑道:“你们都在呢。堕”
几人起身行礼:“拜见雍王妃!”
温彩对温子林欠身施礼,道:“二叔,我府里还有些苞米种子,我想问问要不要也种些,如果要种子,我便留下一些。今儿入宫,瑞王府、几位皇子都向我要买种子,我想把娘家人需要的留足。”她顿了一下,“我原是温家女儿,几位别太见外。植”
温红忙迭声道:“要!要!十六妹妹替我们留上十亩地的。”
温彩自斟了一盏茶,“你们是做学问的人,我且问你们一件事。”
温子林道:“侄女儿说来听听。”
一个婆子应答一声。
温子林又道:“正是。”
黔州?怎么会是黔州。
何氏瞪了一眼:要不是看你要复职为官,老娘才懒得侍候。“大老爷告诉妾,雍王妃喜欢什么东西?妾知道了也好去准备。”
他应该去找温青,或者去找温彩商量,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就算他以前做错了事,他还是他们的父亲,父亲有了难处就该找儿女解决。
温家另两位得中的,沉默片刻后开始动笔。
因产/妇内室不便进去,梁秋阳就站在偏厅里,隔着道珠帘与梁氏说话。
巧媒婆说了一些吉祥话,与唐大姑太太离开。
吏部官差抱拳道:“可是温子林温大人?”
“三月二十八公布结果!请各贡生退场!”
美貌也成错了?不,是已经成了一种罪过。
何氏扁了扁嘴,不悦地道:“老东西,现在嫌我了!”她视线一移,看着身侧站立的温墨、温玄:“还不是你们不争气,若是你们争气些,老东西何致嫌弃我。”
董氏如藏宝贝一般将官文收到自己装银票的锦盒里。
如果没有吴小姐的主动赠诗表明爱慕之心,梁秋阳许是不会动心的。
正因为韩余氏为儿女声誉而死,让温绿心生敬重,任何一个能不顾自己性命爱护儿女的母亲都是值得尊敬和赞赏的。
想罢了儿子的事,温子群又想自个儿,温子林的任职官文下来了,可他的官文还没影儿呢。没道理吏部知道温子林孝期满把他温子群给忘了吧?他们可是兄弟,早前他可是比温子林在官场要混得好啊。
在西山县老家的时候,他与温青提过“为父除孝,不久就要再回官场,我们到底是父子,你与雍王、太子说一声,帮为父谋一个好些的实缺。”
温绯道:“在镇远候府时,我听梁兄与卢先生说朝廷还要建农技书院,已令户部拨银,由工部督造,爹去工部还得帮忙督建农技书院。”
梁氏笑道:“来了?”虽只两个字,却饱含着亲人间最寻常的问话与语调,一切太多的话都是多余。
他不能闷在家里。
温红兄弟应了。
对,
转而又想温彩问的那话“韩余氏是不是节妇?”,这与今儿殿试的题目也不同,一个问是不是节妇,殿试却涉及吏治,这是完全不同的角度,但都是因韩余氏的故事而引发的,温彩这么问一定是同情韩余氏。
梁氏道:“你对吴小姐当有情?你们俩真是两情相悦?”
身后,传来了几个人的争辩,各有各的理,互不相让,这也形成了一种势头:温绯和梁秋阳的看法相同。
他幻想着温绯在殿试时考了个倒数第一名,一定会被京城人笑话,可就算是最后一名,人家那也是高中了。
另一个则认为是昏官与杜老爷才是真正的罪人。
他更有一个出息的女儿,也能震住温子林所有的女儿。
温彩拊掌而拍,昔日她也曾与韩余氏说过类似的话,可韩余氏到底过不了自己心里的坎,换句话说,过去十几年的苟且偷生,她亦是为了对婆母的承诺,更是为了能将一双儿女哺养成人。“梁二爷所话正合我的看法,但能这般看的毕竟是少数。”
梁秋阳凝眉道:“瑞王府的五郡主么?”反复地思量,虽然知道那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却怎么也忆不起自己何时与五郡主有交集。
温子群这么一想翻身坐起来,扯着嗓子道:“来人!”
温彩道:“嫂嫂,我来问问,你的陪嫁庄子上要不要种苞米、木,如果要种,我回头送些种子过来。”
她脚步飞快,一张脸跑得通红。
待众学子落座,只见二十名考官每五丈一人地相隔站立,每人手里拿了一张纸,这是昨晚皇帝令宫中会写字的宫人所抄录的《韩余氏传》,统共抄录了十份,就为今日所预备。
唐家选了六个吉日,最近的订在四月,然后是五月初六、五月二十八,再次是八月、九月的日子。
温红兄弟回府时,迫不及待去寻了温子林。
她也没见温青兄妹给她的儿女好东西啊?凭什么要让她拿来钱来讨好那两个兄妹。
从现在看,年仅十六岁的温绯中了,正好应验了早前温子林的话。
这黔州可是出名的穷乡僻壤,离京城更是几千里之遥,虽是知州,他曾上任太仆寺少卿一职,从正五品的太仆寺少卿成了几千里之外一名黔州知州!
*
*
这考生约有二十岁上下的年纪,美若璧玉,举止儒雅,虽衣着随常的茧绸袍子,却让人觉得眼前一亮,一旦落在他身上,就很难将人的视线移开,一介男儿竟生得比女子还要美貌。
何氏转着眼珠子,要不要再备一份。
温绯更是感激温彩问了那个问题,他的年纪最小,原最没有什么政治认识,正因为听父亲、卢先生等人争论一番,才有了新的看法,否则今儿殿试上的答卷不会答得如此轻松。
梁氏宠溺地道:“他也哭的,一哭起来小脸震得通红,你哥就心疼得跟甚似的。他这小手小脚可有劲了,人虽小,都会踢被子了,那小手啊捆在襁褓里,稍捆得松些,他的小手就伸出来了……”
董氏立马令婆子奉上银两,这是自来的规矩,但凡是送吏部官文的,就跟高中报喜一般,都是要打赏赏钱,无论赏钱多少,送吏部任职官文的官差都会照收不误,这也是一早就有的惯例。
当考官诵读了几句后,梁秋阳一脸茫然:昨儿温彩曾与他们请教过“韩余氏到底算不算节妇”的问题,今儿金殿之上,皇帝就令考官诵了一
虽说那是巧合……不,其实温子林觉得殿试题目的事并不是巧合,一定是温彩早前得到了什么消息,否则她怎会突然回到娘家,又冷不妨与他们问了那么一个问题,引得他们争论不下一个结果。
众贡生未退,齐刷跪在原地。
温红摩拳擦掌,虽然早前温子林就是知州,但现在是留任京城工部,还是主掌农局这个肥差,换成旁人也许不算好事,但却是在朝廷推广苞米的东风之上,于温子林这就是锦上添。
不仅是梁秋阳意外,温红、温绯与另两个温家子弟也是一脸意外,但他们是欢喜,因为昨天大家讨论过,这篇文章写出来就会得心应手。
温青神色淡淡,回道:“大老爷,我就是个粗人,这官场的事我可不懂,得了空我与雍王提提。”慕容恒如何做,温青就不管了。
“我对她生情也是近来才有的,她对我有情似要早些。三月初八,我去春晖圣母庙遇上她,她让丫头塞了一方帕子给我,上头题了一首小诗,帕子上的字写得好,诗作得更好,姐姐是晓得的,我最欣赏有才情、有主见的女子,也就动心了。”
何氏则在想着如何帮温子群换一个更好的实缺。
若不是杜老爷贪恋女色,为得美人不择手段,怎么有韩德昌的惨死?如果不是凌波县令收受贿赂被杜老爷收买,又怎会造成如此冤案?
人的一生,总会有太多的取舍,她希望自己的弟弟能做出正确的抉择。
正要分辩几句,温子群骂道:“都是你教的,他们镇日的溜须拍马讨好周二公子与大皇子,人家二房的人就闭门读书。你还笑话人家读死书,看看人家,兄弟俩都中了,二房这回可是抢尽了风光。”
梁氏面露难色,虽然五郡主不错,可她也疼自家弟弟,就性子行事上五郡主更强势些,而吴小姐却温婉柔顺的性子,就这一点吴小姐配梁秋阳倒更合适些。
温子林定定心神,忆起温红说的殿试题目之事,“我得去趟镇远候府,得叮嘱那两个族侄一番,便是卢先生那儿也得打声招呼,免得闹出误会来。”
无论温彩昨天问的那些话是无意还是有意
一位高中温氏族人道:“非也,绯族弟,我觉得此乃韩余氏太过美貌所过,若不是杜老爷看中她的美貌,韩德昌怎会无辜被人陷害冤死,这女人的美貌就是惹祸的根源。”
可他呢,近来也打点了不少人。
都是被这两个不争气的儿子连累的。
以温彩对梁老太太的了解,这么大的事,梁老太太一定会询问梁秋阳的意思,唯有梁秋阳认同这段亲事,梁老太太才会把梁秋阳的八字给吴先生。
董氏追着温子林道:“二老爷,你把官文给妾,妾帮你收好。”
温子群恼道:“还不快去。”
一个时辰后,一声震天的锣响,宫人道:“时间到!收卷!”
要拒绝五郡主,一定得采用最得当的方式,既不能让五郡主伤心,还能保住瑞王府的面前。否则这些皇家的金枝玉叶哪个都不是好惹的,大燕立朝以来,这公主、郡主拆散他人良缘的可不少。
“嫂嫂!”
梁氏虽然分析了利弊,但她并不希望梁秋阳因为前程就牺牲自己的爱情甚至拿自己的婚姻为赌注去搏取前程。
刚放好,又有下人来禀:“二太太,巧媒婆和唐家大姑太太到了。”
“哟……”何氏光是一听心头的怒火乱窜,这些可都是京城的好东西,得不少银钱呢,“大老爷,这些东西是阿彤最喜欢的吧,雍王妃是何等贵重的身份,能瞧得上么?”
争着争着,问题就扯到了吏治上,一致认为一个清明的官员是不
娶五郡主的好处多多,首先是梁秋阳从此成了皇亲,瑞王虽有儿女十几个,可唯有五郡主与瑞王世子才是嫡出子女,嫡庶有别,五郡主名为郡主,实若公主,也可以自由进出宫闱,便是皇帝、皇后也颇是宠她。
“正是在下。”温子群作了一个揖。
她指了指一侧的床沿,示意温彩快坐下。
温子群直说温子林这运气好得冒油。
七姨娘欢快喜悦地在外头唤道:“大老爷,吏部官文到了!”
“姐姐,明儿要殿试,我得回家早些休息,明晨还要想大早呢。”
梁氏轻叹了一声,略有憾色,“昨儿吴先生亲自到梁家提亲,祖母问了秋阳的意思,他也是乐意的,当即互通了生辰八字,只待合了八字便订下亲事。”
梁氏唤了奶娘来,道:“四小姐该吃粥了,抱她出去吃半碗粥。”
温子群怒骂道:“头发长见识短!还说你是大家闺秀,你与杜氏比起来差远了。”
梁氏心头定下心来,看向梁秋阳的眼神里有赞赏,更有认同,即便对方是皇家郡主又如何,只要他选择了,就会勇往直前,不为权势富贵而折腰。
他都被降官了,有甚好高兴的。
温子群腾地一下坐起身,侧耳聆听,怀疑是自己的错觉。
有钱也给她生的儿女使,休想给那个杜氏生的儿女使。
然而,他却深深地明白,这是温子林与温青兄妹交好的缘故。
吏部官差道:“此乃温大人的任职官文,详情见文书。我等既将官文送达,这就离开。”
温玄道:“娘,你还是凑一笔钱备份厚礼,早前我和哥哥与大皇子走得近,现在大皇子不是没事了吗?我们走走他的路子,看能不能帮爹改改实缺,这还没赴任,打通了关节是可以再改的。”
半个时辰后,便有学子起身,将考卷递交到考官手里。
何氏满脸乌黑地过来:“大老爷,她都不理你了,你还要上门自讨没趣?”
今晨温彩忙着收银子卖种子时,金鸾殿上皇帝亲自主持殿试。
梁氏道:“既是如此,我不多说,只是雍王妃既然早早通了消息,你得准备好如何应对瑞王府。”
碧柳应声,将温彩送出二门,又折道去了书房,远远地就听到书房里有人在争辩吏治问题,听声音像是温家二房的温红。
微感遗憾。
梁秋阳在意外之后,很快就平静下来:“我与吴小姐早有情愫,我想她若失去我,定会生不如死,这些日子她正在巴巴儿在家里等着我们家的回信。既然我对她的情给予了回应,又岂能因为瑞王府的示好就背弃她。”
温红则站在了温子林与卢先生那边。
何氏“啊——”了一声,“知州不都是正五品么?”
奶娘应了。
节妇定是贞烈女子,唯认一男子,不可委身于第二人。韩余氏在丈夫屈死、婆母病亡之后改嫁杜老爷为妾,这怎么能算是节妇?
梁氏道:“远远大了,奶娘的乳汁不大够,想着过了五月就把她的奶给断了,现在每日都喂两回碗粥,巳时喂一顿,酉时再喂一顿……”
这主掌农局的工部郎中,现下可不比在户部、吏部这些油水部门差啊。
找娘家人帮忙?何家早前是五皇子的人,这五皇子都被圈禁皇陵了,何家也失势了,门庭清冷。
梁氏对碧柳道:“送雍王妃!”压低嗓门道:“回来的时候把梁二爷请来。”
何氏将自己认为关系好的亲友想了一个遍,也没有能帮上忙的。
温子林接过扫了一眼,“我留任工部郎中?”
温红道:“我们出宫时,皇上诏告天下追封韩余氏夫妇,又赏其儿女百亩良田、黄金百两。”
,你叫我的脸面往哪儿搁?”
到了地方就不同,就像到了黔州,温子群就是那黔州的土皇帝,她何氏就是黔州的土皇后,虽是离京城远了,但远有远的好处:山高皇帝远,没人管得着,在那儿都是他们说了算。
他不心疼银子,她还心疼呢。
苞米、木都是温彩弄出来的,这主掌农局的工部郎中旁人任还不好办,但若是他行起来倒也方便。是不是朝廷知道这点,才让他做了执掌农局的工部郎中,一定是这样,否则他解释不通。
温子林恭敬答道:“正是。”
温子群跳了起来,“给老子闭嘴!”守孝前他在太仆寺当差,那好歹是正五品的官职,现在是黔州知州,这可是从五品,这分明就是被降了。
婆子愣了一下。
温子林摇头,“应该不是,但与她定有因由。”
人家会读书,而且读得好,自然就会高中。
温红微愣之后疾书而动,心里暗道:昨儿在镇远候府与大家讨论一番,今儿再写倒也不算难事。这一定是巧合,就如母亲常讲“顺娘是我们一家的福星”,一定是这样,昨儿温彩问的可是“韩余氏算不算节妇”,可没问及冤案,更没提吏治,只是后来他们几个人争辩之后就谈到了吏治等问题。
作为瑞王唯一的嫡女,娶了五郡主就意味着会得到瑞王父子的帮衬,有一个远大的前程。
“妹妹说,五郡主待你是真心的。”梁氏望了一眼,看梁秋阳面有诧色,当真不晓此事,否则不会这个表情,又道:“娶五郡主有娶五郡主的好处,她不是公主,自不会有诸多对驸马的约束,在仕途对你有诸多帮衬。可是话又说回来,没有什么比两情相悦来得重要,只有两个心系彼此,你成亲之后,才会觉得幸福、快活,荣华富贵、前程远大又怎比得一有情人来得重要。”
温子林夫妇迫不及待地解开系着红绳的官文,看罢之后,夫妻俩喜上眉梢:任温子林为工部郎中,主掌农局,这可不是虚职,而是实职,早前从五品现在直接任正五品的工部郎中,这是升职了,更重要的是这一次是留任京城。
温子群拂袖而去,脚步极快,嘴里骂骂咧咧地道:“妻贤夫祸少,你这个不贤妇,还累得我不够么?我不想看到你。”
远远睁着一双乌黑的珠子看着梁氏与温彩,小指头往嘴里一塞,梁氏忙伸手把她的小手挡了出来:“不能吃手!”
温绯道:“我认同梁兄的看法,什么节不节的,还不是官员腐败造成了一家人的家破人亡。”
但若在京城,这京城的达官贵人着实太多,一个五品官太太谁能给你脸面?
“二叔、卢先生、梁二爷,你们说这韩余氏是节妇么?”
温子林不想生出事端,此事还是谨慎小心些的好,温子林叮嘱道:“昨儿雍王妃问你们话的事休要外传。”
卢先生深表同情,但同情是一回事,评判她是否节妇这却是有标准的,只是这样的女子令人感佩,即便失节于人,还是令他们觉得敬重。“韩余氏能保全夫家血脉后人,这是大孝;她能对婆母守信,此乃大义。”
可也不能啊,官差上门送任职官文,这早前任何职,现在的人名可说得清清楚楚的。
“嘟嘟……嘟嘟……”
*
有宫人大声道:“殿试主题《吏治与冤案》,文章题目自拟,就《韩余氏传》发表自己对吏治、冤案的观点。殿试时间为一个时辰,现在计时开始!”又是一声锣响。
他到底是沾了侄女的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