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亲事(2/2)
梁老太太道:“前几日在镇远候府吃酒席,温七爷看上小十,我的意思呢,先让秋月私下替他们二合合八字,若八字相配,秋阳会试之后就替他们订亲。”
父兄皆是官身,梁秋霜就成了真正的官家小姐。
:“二叔,我实在不好拒绝。七弟的确是个读书的料,可是我遇上难处事,梁家的两位叔叔那也是早出晚归地四处打听,要不是二叔与他们跑前跑后打听到那么多证人,周世子的案子也不会这么快就了结。而我,也不知道要被禁足到什么时候。”他顿一下,“我没有委屈七弟的意思,只是觉得应该给梁家一个回话。”
温青轻声宽慰道:“十姨妹和阿檀都还小,这件事暂且作罢。回头你就与二婶、三婶说,阿檀要安心读书,等过几年再议。”
温青很是怀疑,这温檀有可能没醉。
董氏干笑一声,“堂姐妹嫁兄弟,这是亲上加亲的好事,往后玉堂和阿檀也能更加亲厚,可不是好事么。”
这男子长得好看,果然逗人喜欢,这些小姑娘哪里懂得嫁丈夫,得看对方的性情,更得看他的秉性,若是本质不好,皮囊生得再好也是枉然。
温檀摇晃了一下身子,险些滑到地上,一边的小厮立马将他扶住,“二叔的话……有些道理。”他笑着,望着温青道:“我若要娶……就娶大嫂的亲妹子。”
温绿道:“大\奶奶让你拿主意,还是问问阿檀,看他怎么说?”
梁小太太愣了一下,她是见过温檀的,只是她不敢想,因为她是丫头出身的姨娘抬成平妻,哪敢与二房、三房的人斗。
梁老太太笑道:“定是听说你回来了,过来凑热闹的。”她对梁小太太道:“梅娘,预备一桌酒席,大姑奶奶难得回来一趟。”
梁氏问:“妹妹,你言下之意呢?”
梁氏招呼她落坐,这才道:“二婶不过来我也要让下人去请你。这几日,我帮忙物色了几个少年才俊,倒与四妹妹相配,有的是温家二房我红弟妹相熟的,有的是我婆家二婶相熟的,都是知根知底的人家。”
温绿迭声叫“好”。
温檀酒醉后,被四姨娘灌了两大碗醒酒汤,这会子依旧还有些醉意,迷迷糊糊地看着面前的人儿。
“同意!同意!你们兄弟俩娶姐妹俩,这会让你们更加亲厚,你们兄弟是要相扶相携的,于你们夫妻好。我这做二叔的还有什么不同意的,大姐做大嫂,大哥成大伯,挺好的!更难得的是阿檀相中了染十。”
温绿觉得好,可是转而就想了一个问题:“大嫂嫂会同意么?梁十现在可也是嫡女,而且又有个那么出息的哥哥。”
不多会儿,梁小太太到了。
梁家三房,就长房最旺,梁和裕如今是代知州,梁秋阳是京城一带的解元,每届会试京城解元考的名次都不会太差,皆是二榜前五十名的名次,瞧着梁秋阳入仕是早晚的事。有个这样为官的岳父、舅子,都是一门好亲事。
“梁十!”四姨娘惊呼一声,回不过神来,不是说与温檀议亲的是梁八、梁九,怎变成梁十了。
梁氏暖声道:“祖母是不是还得问问十妹的意思,她要是不乐意……”
这会子,董氏笑着道:“侄女、四姨娘,我瞧着好呢。无论是梁八姐儿还是梁九姐儿这可都是嫡女,梁家在京城也是大族,两个的模样都生得好,配得上阿檀。”
温彩回到安然阁小睡了一觉,醒来时天色已暗。
梁氏轻吁了一口气,“得了空,我回娘家一趟,这事儿还是让祖母拿主意吧。四妹妹三月二十八就要及笄了,我先帮衬着把她的亲事给应下来,今儿与红弟妹闲聊,她倒提了几个合宜的人家,倒乐意帮忙保媒。到时候我问问二叔、二婶的意思,要是能成就定下来。”
温子林双手负后,若有所思地道:“以温檀的聪明,他日的才学不会在梁秋阳之下,若是将来高中,自然会有更好的良缘。”
这也是她没有回话的原因,但若照实说,又怕惹梁氏忌恨。
梁氏摇了摇头,“有时候一个执念就可以等一生,你不会懂女子的。”
温檀道:“我已经与大哥说了,我看中了梁十。”
“对!对!待你考出个功名来,这官家小姐还不得由着你挑。”
而桂院里,梁氏则犯愁了,这根本就不是早前说的,怎么就偏离了预想呢。
温青对小厮道:“把七爷扶回竹苑,小心服侍着。”
“二太太也在桂院,让我去芙蓉苑请四姨娘。”
梁二太太听着就比早前其他人提的要好,心下很是满意,说了一番感谢梁氏的话,又道:“看何时合适,先让我瞧瞧人,若是能成,就先定下来。”
若还在温府,以何氏的为人,只需要说“阿黧与某某的女儿订亲了,已经换了庚帖。”订亲前根本就不会告诉其生母详情,大姨娘曾经在温黧成亲前都不知道那家女子的容貌如何?人品怎样?哪里像四姨娘这样,不仅见到了那两个姑娘,还对梁家的事知晓甚多。
另两家听着条件,家中底蕴,或父亲为官,或祖辈为官,而男子本人都有些才学,家里也过得宽裕,不算是大富大贵,却也有小有家业。
梁氏道:“万一梁八、梁九要等下去呢?”
四姨娘回过神来,“梁十的大姐是你大嫂,她又有梁秋阳这样的兄长,父亲又是知州大人,是真正的官家小姐!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配得上你的……”
人家给你脸面说是商议,你还真当是商议呀。
没议出个结果来,但梁氏却已经明白,董氏不反对温檀再娶梁家女为妇。
梁氏就又选个会通些文墨的小厮为书僮,领的是大丫头的月例,又两个跑腿的小厮,而婆子则负责清扫温檀的内室、屋子等。
温檀刚歇下,正要起来,四姨娘进了内室止住他道:“七爷且躺着,我和你七姐说几句就走。”
梁氏点了一下头,“难得二婶这么想,我也是第一次遇上这样的事,我已经与娘家的二婶、三婶说好了,无论候爷和七弟如何抉择,他们都不能心落埋怨,毕竟只有一个能与七弟订亲。”
梁二太太也与董氏相熟,听了梁氏这话,不好意思地道:“你大着肚子还替秋澜操心,这样罢,我自己去城南温府寻温二太太商量,到时候请她出面帮忙。”
四姨娘垂着头,心里暗道:温檀才多大,现在就要订亲。温绿的亲事是订得不错,可是温檀是要走仕途,温檀去年顺利过了童试,十二岁的秀才,这整个天下都是屈指可数的,听说梁秋阳也是十二三岁考中的秀才,温檀定是与梁秋阳一样是个能读书的。
梁老太太心下思忖了一番,温青的情况,她也是知道的,其实将梁秋霜许给温檀利大于弊,温青没有特别亲厚的兄弟,这样一来,无论是对梁氏还是对梁秋霜都是助益,姐妹二人做妯娌,这是少有的缘分,更难得温檀相中了梁秋霜。
温彩想了片刻:“这是七弟的亲事,是要与七弟过一辈子的,还得问问七弟的意思。若是七弟乐意,倒也没什么。结亲、结亲,这亲事结得称心了才是真正的亲,倘若结得不如意,就成了结仇。”
如果定要与梁家结亲,温檀还就只选梁秋霜,这姑娘行事大方,不像梁八、梁九,看着他眼睛直冒星星,他看不得就是这样的女子,以皮相看人。
温红妻提的这两家,一个是温红的同窗,有二十一岁,早前
梁二太太只笑不语,心里却暗自琢磨着梁老太太这话里的意思。如果梁秋阳会试得中,再提亲事,梁家也要好听些,只是自家长子梁秋海还没个功名,怕是对两个女儿的亲事也有影响。像梁秋月这样的高嫁,可不是人人都能遇上的。
待她换了春裳到桂院时,四姨娘已经到了,正拘谨有礼地坐在右下首的位置上。
订过一门亲事,女方未等过门就病逝了。另一个是温红妻娘家的舅家表弟,今年十八岁,是京城东关县知县的嫡次子,兄弟三人,在家行二,正预备着今年下场参加会试。
温青细瞧着温檀:“你这小子是不是跟我装醉?”
温彩想了一阵,似猜到了什么事。
温绿听罢之后,“你怎么不告诉大\奶奶,说你喜欢梁八。我瞧着梁八比梁九要好些,不为旁的,这梁二老爷、梁二太太就比梁家三房两夫妇要精明、沉稳得多,这样的夫妻生出来的女儿也不会太差。”
温檀一住到镇远候府,梁氏就选了机警的小厮、婆子过来服侍。
温青皱着眉头
闲话一阵,梁氏便与梁老太太说了温檀的选择,她觉得这事没必要隐瞒。
又过了两日,梁氏便备了礼物,带着梁婆子、碧柳等人回娘家去了。
接下来几日,梁二太太一门心思张罗着长女的亲事,往返于城南温府,高家、王家各有优缺,都去瞧了一回,却拿不定主意,这两家人倒有意与梁家结亲。
两家乐意,自然是听说梁秋澜有一个做镇远候夫人的堂姐,而且还有一个做知州的伯父,更有一个京城解元堂兄,最打动人心的便是“镇远候”三字。
梁二太太想了两日,这才到了镇远候府拜见梁氏,想请梁氏帮她拿过主意。
“高家在西山县高庙镇上,家里有二百余亩田地,兄弟四人,说的这位高六爷是家里的嫡次子,家里还有两个弟弟原是庶子。大哥已经娶妻纳妾,按照高家祖训,嫡长子要分一半的家业,嫡次子只能分到三成家业,剩下二成由庶子平分。他够倒霉的,十三岁时原订了一门亲事,那女子未到及笄便没了。之后,高六爷的母亲又病亡,守孝三年,就拖到了如今也没订亲。现在,家里当家作主的是他大哥大嫂。老爷虽在世,却是不管家中琐事的。上头还有一个姨娘,还算年轻,今年还不到三十岁。
王堡子镇上的王七爷,原是镇子上的大族王家子弟,他们这房是旁支,还有一个大伯帮衬。王二太太育有两女两子,又有姨娘生了两个庶出子女。王二老爷在任上病亡之后,王二太太便回了京。王七爷瞧着是长子,因上头是两个嫡姐,打小就被父母骄纵着,也有些纨绔性子,听说读书上头还不如嫡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