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八章 陈登北上(2/2)
事实上,这两人都不算名声响亮。反而还是为了自家主公的利益而有求于他,卫宁的礼贤下士,反而让两人心中不知道生出了几分说不清楚地感慨。
虽然有所耳闻,在皇帝正式迁都在此后,安邑以往中等城池的观念在众人心中便已经有所改变了。不过,当这两人真正来到安邑的时候,显然往日地猜测,还是让他们觉得有些失真。
不提那雄阔的城墙,宽广的街道。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人流,洋溢着自内心的笑容,百姓安居乐业,却着实让人震撼了一把。几乎不敢相信,这会是这个乱世中,该有的局面。
纵然是当初的洛阳,恐怕与现在的安邑来比,也强不了几分,或许比不上大汉历史以来最为强盛辉煌的时期。安邑却也给足了第一次到来地人,心中自内心的敬服。
至少,这一切的功劳,都是出自那个素未谋面,却已经是名震天下大江南北的少侯之手。
可以说,比起其余诸侯来,卫宁虽然也因为家族的助力而走到了如今这个地步,但昔日的河东卫氏,也只能算是一郡望族。不可上升到天下豪门的地步。比起其余人来说。这一手打造下来的盛世繁华,如此能力。足可让多少人消除了心中的小觑。
或许来时,还有几分不服,这两人,窥其一角,便已经足可看出全局了。
如今地河东啊,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强势力了。
按照程序上,陈登依旧先行以一州州牧使者的身份先行敬拜了朝廷,挨家挨户的投上了名帖。下邳陈氏也并不是天下世家,有名,却没有太过高贵。以陈登为名的拜访,并没有被多少人放在心上,归根结蒂,还在于南北之争。
事实上,以中原为分界线,北方的士族多瞧不起南方的世家,世人所病垢的商道,却是在南方世家中并没有多少抵触,反而还是一个家族不可缺少的根基部分。却也因为南方士族这样地豁达,以至于在东晋时代,大谈玄学而蔑儒教,新奇地东西总是能迅推广开来。
这一点,卫宁却是对南方士族们多为欣赏。不过比起北方士族来说,南方士族却也因为对利益的看重,却反而更加顽固,在某些关键性上地问题,几乎毫无商谈的可能。
风气开放,却又对某些根本性的问题上,固执不同情理,这便是卫宁对南方士族的最基本认识。
喜爱是一回事,但可恶之处,却也是卫宁颇为痛斥的。抛开陈氏家族而言,卫宁单单欢喜的,却是陈登本身的才华。
其余人或许对陈登的名帖而不以为意,但陈登对卫氏的拜访,却是水到渠成,反而还迎来了卫宁的盛情欢迎。卫宁的态度是关键,整个河东根本就是他的一人堂,这已经是共识。不管可以称呼卫宁是权臣,还是逆臣,总而言之,这个天下,注定了他卫宁便是跺一跺脚,便能撼动三天地震的角色。
陈登此来,可以不在乎皇帝的意见,也可以不在乎朝廷满朝公卿的脸色,唯一只需要得到的,只是卫宁的认可。他已经将卫宁这个典型的出生河北的士族当作了倾尽全力需要攻克地坚固堡垒,却在开门处,卫宁的盛情而弄得不知所措。
北方士族对南方士族的争锋相对,陈登是早有所准备的。而此刻,反而弄得他胸中的尖锐说辞无用武之地,却是有些丧气了。
能当得卫宁出门倒履相迎地人,这个天下已经是屈指可数的几人而已,严格来说陈登的名气并不足矣。但他不也是和卫宁一样是个苦命的娃么?而更深一处来说,陈登却也是出身南方士族的典型贵族子弟,卫宁刻意的盛大礼遇,其实……在另外一个程度来讲,何尝不是为了表现给南方士林的一种表现。
虽然,他在安邑打压士族的手段已经是所有人心照不宣的问题了……
徐州如今受了曹操地兵锋所困,前段时间还有卫五传回的情报已经让卫宁得知,保留在陶谦手中的城池,已经只剩下下邳和彭城两处而已。可以说,整个徐州之土地,几乎已经全部落入了曹操地手中。
倒是彭城的表现让卫宁眼中一亮。在陶谦的一系列措施下,如开仓放粮,流言四起,针对徐州士族心中最脆弱的要害而起的暗中冲击,竟然让整个城池同仇敌忾,上下同心起来,以至于,整个彭城竟然让曹操屡攻不克。
徐州能入卫宁眼中的人才不多,事实上。最为耀眼的一位,便在他的眼前。
气度不凡!这便是卫宁看到陈登的第一眼感觉。
这样一个与卫宁年龄相若地人,让卫宁看到了胸中绝对的从容,不卑不亢,而眼中毫无掩盖自信,显示了主人无比的傲气,而这一切的来源,出自的,自然是他的智略远常人。
可惜了。这样一个人物,却还是如同他一般,不能扛过天命。
卫宁微微浮起了一丝遗憾,更多的却是兴趣,举起酒盏,不由自主的生出了要改变陈登命运的想法。事实上,比起他那无药可医地先天之疾,后天的病格,并非难关。手中。已经有了董平这样一个接近医圣手段的杏林圣手,未必不会让陈登继续延伸下去。
“圆龙先生自徐州而来。宁心中或是已有了猜测……不妨直明,开门见山,何不痛快?”卫宁举起酒盏,对着陈登高声笑道。
陈登脸色不改,恭敬的连忙举起酒樽,看着眼前这个与他同岁的男子,却已经是天下最为显赫的上位者,心中却是也多有赞叹,闻得他出言,那丝浮想联翩却又被他很快抛诸脑后,只有不卑不亢的冷静,“小臣得陶使君委命北上前来进谏朝廷,卫侯此言,却是笑话了……”
“哦?”卫宁微微一笑,又道,“莫非不是因为如今徐州岌岌可危,陶州牧方让先生前来求援否?呵呵……若非如此,圣上初定朝廷,恐怕也在陶大人眼中吧
“呵呵……卫侯说笑了!天子昔日受逆贼所迫,颠沛流离,我家主公昔日不也曾和卫侯一同举兵伐贼?只是后来帝架西都,千里迢迢,却是有心无力,逆贼行凶,更显艰辛,我家主公每日奉想到陛下受辱,皆泪然涕下。如今有卫侯倡大义,迎驾安邑,有卫侯贤才辅佐,我家主公身体病弱,却依旧不忘皇恩,如今正是遣下官前来朝见,又如何不是忠义之心?”陈登淡然一笑,不卑不亢的回道。
“那既如此说来,先生此来,却只是为了朝见天子,非有所图?”卫宁不置可否,举杯微微抿了一口,道。
“朝廷新定,但天下诸侯各不服号令,陶大人本有心为国出力,扫平逆党,但却正是如此,以至于如今身体抱病不堪,州郡事物繁重,不得不退,虽有壮志,却无可奈何……唉,州牧方遣下官北上,一为觐见天子,二则实乃请朝廷,怜陶大人忠君为国之心,另遣一良才南下,接替州郡印绶尔……”陈登脸色一变,当即铿锵有力,激昂言辞道。
“好个以退为进……!”卫宁抿了一口酒水,心中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