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8章 梦回二十二 忽然 九(2/2)
““宝玉、黛玉、湘云、探春【庚辰双行夹批:此处透出探春,正是草蛇灰线,后文方不突然。】四个人也都解了,各自暗暗的写了半日。”,这些人却是丝毫也不知情的,因此,毫无丝毫“故意”之处,于是,与宝钗之前如此“故意”一对比,甚至曹雪芹还“故意”用了这么多文字来形容宝钗的故意,便知是怎么回事了吧!
(外人注:哈哈,大白纸,忍不住想说一声你好坏,将别人揭得抽筋剥骨啊!)
““一并将贾环,贾兰等传来,一齐各揣机心都猜了,【庚辰双行夹批:写出猜谜人形景,看他偏于两次戒机后,写此机心机事,足见作意至深至远。】写在纸上。然后各人拈一物作成一谜,恭楷写了,挂在灯上。”,这里带出贾环贾兰,自然是绝不浪费这样的好情节,
““太监去了,至晚出来传谕:前娘娘所制,俱已猜着,惟二小姐与三爷猜的不是。【庚辰双行夹批:迎春、贾环也。交错有法。】小姐们作的也都猜了,不知是否。说着,也将写的拿出来。”,这里只有“迎春贾环”没猜出,也足见曹雪芹的逻辑之严谨,
““也有猜着的,也有猜不着的,都胡乱说猜着了。”,这里是指之前所说“命你们大家去猜,猜着了每人也作一个进去”的“猜着了每人也作一个进去”,以让元春来猜,
于是,这里又出来这灯谜的另一个极重要的用意!即以每人作的灯谜来喻示各人的未来!
这里足见曹雪芹每段文字每个情节的质量之精以及容量之大!几乎到了能达到的最极致!
““太监又将颁赐之物送与猜着之人,每人一个宫制诗筒,【庚辰双行夹批:诗筒,身边所佩之物,以待偶成之句草录暂收之,其归至窗前不致有忘也。或茜牙成,或琢香屑,或以绫素为之不一,想来奇特事,从不知也。】一柄茶筅,【庚辰双行夹批:破竹如帚,以净茶具之积也。二物极微极雅。】”,此时所有猜着的人所赐之物是一样的,这里如果再如前面制灯谜的原因一般大胆猜想的话,
也许王夫人确实想让元春给宝钗的所赐之物不同,但元春此时显然不愿如此过早和盲目支持王夫人的宝玉宝钗配,
于是,也许这第一次,并未如王夫人所愿,
或者,也许是宝钗“故意”的表现有些弄巧成拙,让元春觉得宝钗有些假,而且恐怕元春之前一直对黛玉印象不错,而且恐怕也听说了宝玉和黛玉两情相悦之事,
(外人注:灯谜之事说元春有此意,其实猜测的有些早有些忽然,因为确实除了之前贾母的强硬表态以及宝钗表现得有些“故意”外,没有其余几乎任何证据,而结合之后的原文恐怕会得到更有力的证据
(大白纸注:正是!这次确实有些象走钢丝,因为这里的更重头戏似乎是以灯谜来喻示众人的未来,更多证据,且待后文吧!))
““独迎春、贾环二人未得。”,这也恐怕是元春在告诉王夫人,这次是按规则来赐物,因此之前所有人所赐之物才一样,以打消王夫人的猜忌,(外人注:继续在忽然在走钢丝(大白纸注:行得险!))
而之后端午节时,元春为什么忽然变了,送给宝钗的和宝玉一样,这中间发生了些什么,也是之后要强力根据原文来推论的!
““迎春自为玩笑小事,并不介意,【庚辰双行夹批:大家小姐。】贾环便觉得没趣。”,两人性格鲜明对比,
““且又听太监说:三爷说的这个不通,娘娘也没猜,叫我带回问三爷是个什么哈哈,不忘带贾环一笔以活跃气氛,
““众人听了,都来看他作的什么,写道是:
大哥有角只八个,二哥有角只两根。大哥只在床上坐,二哥爱在房上蹲。【庚辰双行夹批:可发一笑,真环哥之谜。诸卿勿笑,难为了作者摹拟。】”,好嘛!这样的“大哥二哥”抬眼往床上一瞄往房上一瞅即可见!还用猜?
几乎等同于另一“谜”:大哥汪汪汪,二哥妙妙妙,大哥爱咬人,二哥爱挠人(外人注:哈哈,你要笑死人啊!)
““众人看了,大发一笑。”,作为灯谜,不得不笑,难怪元春都会如此“客气”地“娘娘也没猜”,
““贾环只得告诉太监说:一个枕头,一个兽头庚辰双行夹批:亏他好才情,怎么想来?】太监记了,领茶而去。”,“太监记了”,很好,此太监的笑点还是相当高的,
且先到这。
(外人注:哈哈,没想到这贾环是亮点(大白纸注:宝贝,同乐同乐,嘻嘻))
“忽然?”小戒愣了愣,“忽然的感觉,果然很独特!”
“忽然,进了蟠桃园。”小猴笑道。
“我对走钢丝三个字很感兴趣。”老沙呵呵道。
“阿弥陀佛,”小唐道,“菩提心,能闻忽然之声,菩提眼,能见微细钢丝。”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