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隋末逐鹿记 > 第七十八章 李渊的行动

第七十八章 李渊的行动(2/2)

目录
好书推荐: 黑锅 风水大师闯异界 雷火 希灵帝国 字韵 天罡变 1908大军阀 无心总裁别烦我 抗战之红色警戒 七彩龙剑神

突厥人重新将晋阳围困了起来扎下了营寨。

这时李世民想了一个计策得到了李渊同意。

当夜子时他率领五千精兵从敌军没有扎营的西南角溜了出去战马和士卒的脚上都包着厚厚的白布战马的嘴上也蒙上了布匹使其无法出声音。

然后第二天他们装作是从别地来的援军出现在了晋阳城外待突厥人攻来之时李世民并没有率队迎敌而是依山扎营摆出了一副防守的态势。

晋阳城内已然是全民皆兵对于突厥人这些边郡的百姓是深受其害都知道城破之后的下场故而人人争先人人奋勇决意和突厥人决战到死。

接连几天李世民都在玩这样的把戏夜间派军队朝外开早晨再开回山林间的营寨越来越多五颜六色的旌旗也越来越多了。

到了围城的第五天突厥人和刘武周地联军认为事不可为。终于连夜撤军了。

晋阳城内一片欢腾官员们和世家大族的家主们纷纷到郡守府来为李渊庆贺李渊的亲信们也认为天命在李渊这一边连强大的突厥人也不敢轻易和李渊对阵这证明天下最终会落在李家的手中就像几年前那句言所说的那样桃李子得天下!

然而李氏父子和裴寂。刘文静等人则忧心忡忡对突厥人强大的战力感到害怕要是李家按照既定的计划率军从河东进攻关中突厥人突然从后面进攻晋阳抄了自己地老窝那该怎么办啊?

这一年。突厥的始毕可汗已经把手伸进了中原想要入主中原的野心尽露无遗这段时间他已经任命了三个皇帝马邑的刘武周被他任命为定扬天子朔方造反的鹰扬郎将梁师都被他任命为解事天子榆林郡流放到边郡的罪犯郭子和杀官造反自称永乐王被他任命为平杨天子郭子和坚称不敢当。于是始毕任命他为屋利设。

要想先一步抢夺关中。和突厥搞好关系是必要地为此。必要的和亲输物称臣是势在必行的。

于是李渊向突厥的始毕可汗写了一封信信的大意如下。

李渊说自己将兴义军西进关中将皇上从江都迎回来然后和突厥重新恢复到开皇年间的和睦关系。李渊希望始毕可汗不要侵扰汉地既然。突厥人来此是为了金银财帛那么李渊可以将西征时获得的子女财帛送给始毕不需要他劳师前来。

李渊的这封书信写得非常客气将自己放在了一个低一等的位置上然而始毕的回信却否决了他地提议。

始毕对李渊告诉他要西取关中非常高兴认为李渊是非常之人自然行非常之事不过始毕反对李渊将杨广重新迎回关中认为杨广回来后会继续和突厥人打仗。

在信中始毕以一种漫不经心的语气提到上次前来晋阳地是他手下的一个将军如果李渊有兴趣地话他愿意亲自带兵来晋阳和李渊会猎当然他也可以和李渊合作共享一些利益就像和刘武周梁师都等人一样。

如果李渊能像刘武周和梁师都那样自己来做天子对他称臣他愿意送一些马匹甚至派骑兵来和他一起西进助他一臂之力。

这封信的实质内容就是威胁让李渊向他称臣成为他亲封的第四个中原天子。

李渊和臣下很生气然而生气解决不了问题一想到突厥那几十万来去如风的骑兵李渊就算再生气也不敢和始毕翻脸。

经过和手下亲信们的一番商议之后李渊最终同意了李世民和刘文静的建议那就是接受始毕的提议向他称臣。

昔日汉高祖也有白登之围啊!然而现今在大草原上可再有匈奴人的踪迹!李渊也只能如此来安慰自己。

李世民认为始毕可汗地目光短浅眼睛只看得见中原的财物纵然强盛也不过是一时而已暂时地忍让是必要的必须送大量的金银财帛给始毕让他觉得从本方这里得到的好处比刘武周多这样在本方西征的时候才不会任由刘武周来拖后腿。

于是李渊将从晋阳宫那里夺来的绸缎两万段以及大量金银和晋阳宫的数百宫女装上了车队北上送给始毕可汗在此之前则快马让使者奉上自己的书信向始毕正式称臣。

六月一日留守河东的李建成和李元吉会合了李家女婿柴绍来到了晋阳在河东还没有来得及走脱的其他李家的家人比如李渊的小妾以及小妾生的儿子则被官府抓住砍掉了脑袋与此同时李渊在晋阳正式起兵。

李渊打的旗号是废除杨广的皇帝之位尊奉长安的杨为皇帝打的旗号是吊民伐罪不过天下人都知道这不过是掩耳盗铃的把戏而已!

六月中李世民率军攻下西河斩郡丞高德儒然后回师晋阳。

这时始毕的回信也到了晋阳同意了李渊的要求接收了李渊的礼物并且送了一千战马给李渊派了数百名精骑打着突厥人的狼头大旗随李渊西征。

六月十四李渊正式筑坛向天祭祀自称大隋国大将军分封百官。

七月四日就在窦建德击溃薛世雄然后被蒙勇袭击致死高畅窃得窦建德的权位之时李渊在晋阳起兵了。

他任命李元吉为太原留守率领中三军一万多人为镇守晋阳自己则率领数万大军出晋阳进驻武德南开始了征战天下的大业。

目录
新书推荐: 抗战之我是一个工业人 抗战楚云飞:机枪阵地左移五米 亮剑:从区小队开始发展 谍战:让你卧底,你领五份工资? 亮剑:从边区造到大国重工 从粉碎敦刻尔克开始 断绝关系后,王爷全家后悔终生 青简史记 抗战:团长?不,请叫我列强! 史上最强驸马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