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魔法 > 大明1805 > 第597章 真的要修史了

第597章 真的要修史了(2/2)

目录
好书推荐: 我靠捡垃圾在九零年代暴富了 真千金她卷疯了修仙界 舌尖上的吞噬星空 怀孕被烧,五年后她携萌宝强势归来虐渣 重生空间:农门有贵女 带着系统来大宋 五年后,我带四个缩小版大佬炸翻全大陆 饥荒女王 七零团宠小娇包 玫瑰迷醉

然后官方不再提及这些事情。

大明朝廷修撰这本史书的目的,就是宣告元朝的灭亡这件事情。

大酋长和酋长的儿子和继承人们可以统称为小酋长。

总体上的叙事方式和思路,是站在大明和文明世界的角度上,叙述这些蛮族国家以往的历史。

至于另外三套史书,那就是站在旁观者的俯视角度看热闹了。

罗马的奥古斯、凯撒都等头衔,跟神州的皇帝本来就不是一个性质,地位也有很大差异。

他们修撰的历史的态度未必会符合大明的政治立场。

总而言之,就是把一堆权力对应的头衔,加到自己的身上,实施实际的君主统治。

官修史书本来就是一本书,不是专门的历史研究材料。

首先当然是以神州为中心叙事,大明则是天下同时期唯一的正统天朝。

不需要太过在意原始档案,不需要太过在意最原始的真相如何,关键在于大明人对他们的印象如何。

现在到了自己给罗马和泰西诸国下定义的时候了。

大明早期修撰的元史,可以说是历代官修史书中最为粗略的,基本上是直接辑录了元史材料就成书了。

不要去追求简洁度和文学性了,当然也不需要继续使用传统得文言文。

比如要不要参考以前的历史书,给罗马和泰西诸国安一个特殊的祖先,给归拢到华夏传统体系中来。

不过这四套史书在性质是有截然不同两种的。

基督教时代以前,罗马的大统领与神州的皇帝,实际职权在某种程度上有些类似。

所以最后连罗马这个名字都保不住,在灭亡之后被外人称之为拜占庭国。

《隋书》只有十一万字,《新唐书》三百七十万字,《宋史》八百一十四万字。

焚书、平坟、拆庙有助于推动这个过程,可以尽可能斩断其根源。

朱靖垣最终提笔批准了奏疏的提请。

与其这样,不如大明朝廷官方修撰一份罗马和泰西诸国史,可以尽可能的简略,但是可以表明朝廷立场。

不称“国”而直接以罗马称之,意为认可其在泰西大陆上具有近似的天下共主地位。

在基本的方向上的讨论的最后,朱靖垣还要最后再确认一件事情,这次修史的规模具体要搞多大。

拜占庭是君士坦丁堡所在的那片地方最初的希腊名字。

历代王朝的人,现代的大明人,对他们的观念是怎样的,那就按照这个观念去写。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应该主动出面掌握解释权,将这些残余痕迹倒向对朝廷有利的一面。

骑士-勇士们是各级领主们身边的精英战士。

所以神州的皇帝总结式的,我是所有君主的君主,是天下共主。

罗马道统彻底断绝的时候,大明这边是景泰四年,还是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老农民。

但是与神州历代王朝以及现在的大明都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所以大明在这个方面,也就没办法和对大理和日本那样,迅速的把有能力留下记录的人处理干净。

不管本身成色如何,最终修出来就行了。

我感觉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是什么样的人。

修史是朝廷的责任也是权利。

最终决定参考《泰西诸国史》这个名称的模式,以地域名称加上当地情况统称命名为《蒙古草原诸部史》。

内容上可以分成上中下三段,分别以共和国结束,西罗马灭亡为界限。

让沈复回去组织人手,编撰四套史书的基本框架,评估大概得成书字数和费用。

朱靖垣和沈复讨论了许久,最后决定要将蒙古史作为未来的重点任务。

我还是凯撒家族的政治领袖,所以我继承凯撒之名。

他们的全称也直接采用“罗马大统领”、“罗马人的大统领”等格式。

反正也弄不清楚,那就凑合一下得了。

到了现在,大明已经掌控了所有蒙古人到过的地方,也掌握了详实的实际资料。

万王之王是它统治了所有的王,众神之王是因为三皇五帝本来都是神仙,现在也被始皇帝给盖过去了。

不过要注意撇清他们与罗马之间的关系。

同类的情况还有历史给季汉的名字是蜀国……

但是,对于罗马的奥古斯都、凯撒、英白拉多、巴西琉斯这些称谓,绝对不能直接翻译成皇帝或者副皇帝。

以往翻译为公爵和大公爵的人,以后统称为酋长。

然后就特别要求,不要和传统官修史书那样,描述各种无法验证的传说性质的事情。

酋长们那些事情本身就已经够混乱的了,没有必要再去专门加什么猛料。

这契合他们的实际地位,也贴近他们的头衔本意,罗马大统领的基础就是军事统帅。

曾经的大明人是大明人,现在的蒙古人也是大明人,这是大明人自己的历史。

露西亚帝国同样为僭越,此后改称罗刹国,首脑同样称大酋长。

屋大维作为所谓的罗马帝国的第一任皇帝,其官方身份和职务仍然是第一公民和执政官。

从传说时代开始记录,直到东罗马灭国。

对于罗马的名字,既然已经事实上了解了,那就没有必要继续强称大秦了。

屋大维表示我不是要当君主,我绝对没有想要当君主的意思!

只是元老院给我上了一个神圣的尊号叫奥古斯都,象征着我是共和国的宗教领袖。

伯爵-头领是大酋长、酋长、头领们身边的中层官员,或者是类似州府官员的中间层领主。

罗马的统领是解析列举式的,因为我有这样一个职务,所以我能够拥有对应的权力,以及对应的身份。

《元史》修了一年,《明史》修了九十年。

在讨论的过程中,沈复在一些细节上询问过朱靖垣。

每一部史书内部,按照国家或者部族分篇,每一个国家有一份半独立的史书。

以后,礼部在文化宣传方面,能够有一个基本的立场参照。

最后让世界上除了最为偏门的爱好者,没有人再去了解这些事情。

朱靖垣在内容叙事上的态度是:尽可能公正真实。

但是基督教时代之后,双方的差距就再次拉大了。

才能有“山河焉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

现实一点的有:自己的传承断绝了之后,自己死了之后,自己的历史就只能由别人来定义了。

当时的明朝人显然弄不明白蒙古帝国涉及到的范围有多大,甚至于北元自己可能同样搞不清楚。

我拥有所有的最高职务,所以我是你们的最高领袖。

侯爵为大头领,伯爵为头领,子爵为头人,男爵为战士,骑士为勇士。

这些知识不会在任何实际的环境有实际的需求。

或者可以说是一份草原帝国史。

神圣罗马帝国为僭越,改称日耳曼联合酋长国,相应的首脑同样称之为大酋长。

但是却可以对位体验到很多的情绪。

东罗马后期选择了希腊化,抛弃了罗马这种整个文明圈绝对主导者的概念,成为一个与其他周边国家并列的名叫罗马的独立国家。

因为在王政时代某些不好的记忆,关键是共和国的立国基础的原因。

以往翻译为国王的,以后统称为大酋长。

朱靖垣看着奏疏的内容,心中再次回想起了前世的各种观点,某个网络键政流派中曾经流传过一句话:

同时开始现场跟沈复讨论,确定大明在这份历史中的态度。

承认对方过去存在过的事实,同时营造融入进来是大势所趋的共识。

留下那个故意用外语音译回来的侮辱性代称。

大明朝廷理所当然的目标,是将天下生活的其他族群,有选择的纳入大明的天朝体系。

罗马的那些最高领袖,最适合的称呼应该就是“大统领”、“小统领”、“副统领”、“统帅”。

也就是要力求展现最真实的历史。

埃及、波斯、大食、天竺、奥斯曼这片区域的历史,也根据区域和文化统称为《天方诸国史》。

以大明初年的情况和能力,根本没有办法弄清楚元朝所属的这个体系有多么的庞大。

这不是对一个国家和一个王朝的总结,而是对一个区域的多个族群,对存在过的很多群人的盖棺定论的通史。

蒙古草原诸部落史,是站在修自己家历史的立场上,尽可能的找原始档案作为参考。

神州的皇帝就非常简单了,就是“是万王之王和众神之王”。

他们之于罗马就相当于神州周边满意之于中原王朝。

朱靖垣直接拒绝了这个做法。

大头领和头领的儿子和继承人统称小头领。

面向相关部门走一个专门的说明和申请流程。

这是一个工程统筹的问题。

沈复也直接应下了,然后告退回去安排。

(本章完)

目录
新书推荐: 我来自上界帝族,大婚怒斩新娘 不死神魔 仙凡主宰 一拳伤害999999,你说少宗主弱? 神级异能你不要,你选最差天赋? 开局拿下主角祖宗,女主后悔了? 开局命剩三天?我跟妖魔借点寿元 天命大反派:开局投资主角,万倍返利 综武:开局一支笔,执尺走天涯 吞仙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