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做人还是做狗(1/2)
眼下,这三个人比在于家的日子要空虚、落寞了许多。自从他们在押解路上那次犯上之举后,他们感到,今后无论怎样迎奉阿谀,也绝不会修复以前的那种关系。况且,少爷似乎也变了一个性子。即使再次获得了他的信任,恐怕也不会再有带着他们四处闲逛、花天酒地的事情了。少爷仍然是少爷,风光不仅依旧,而且似有更上一层楼的趋势。以目前一个戴罪的身份,竟然能够和世子殿下出入相随,别说他们几个下人,就是县老爷、乃至州府里的官老爷恐怕也要羡慕的要死。
说起来,少爷的得势他们也是功不可没的。大战倭寇那一夜,他们不也是舍身向前了吗?可事情办完了,少爷的态度依然不远不近。也不知道他当初的话还算不算数。不过就算让东家赎还了户籍,他们也不愿离开于家。一年的工钱说起来也不算少,可是他们皆是无家无业之人。做点小买卖吧,这点本钱也就勉勉强强。可是要是赔了呢?要饭去不成!还是做于家的佃户来得实在啊。
大多数人都难以摆脱这样一种心态:那就是地位上升时,无论怎么风光,怎样惹人羡慕都可以坦然承受。一旦地位下降了,却是懊丧异常,甚至羞于见人。想当初,这三个人在于府的地位仅次于诚伯。有少爷的撑腰,就是诚伯在看不过眼也不过就是骂两句过过嘴瘾罢了。工钱比别人高出一大截、不时还能得到少爷的一笔赏钱。说起来也是个奴才,可是走起路来眼睛长到了脑袋门上。颐指气使起别人来,那完全就是一副主子的面孔。现在,时过境迁,一些人嘴上不说,神色上却对他们的失势颇为得意。只要少爷不在家,他们就不愿意呆在那个宅子里。哪怕身上一个大子儿没有,也宁愿漫无目的在城里城外闲逛。
这几日,他们发现了一个好去处。就是天台县城外面的始丰溪。始丰溪流到天台城外,流速缓慢、水面宽阔。两岸水草茂盛,鱼虾河蟹多不胜多。人人都说江南好,好就好在自然环境优越。哪怕是一个散学的儿童,放一段鱼线,弯一个吊钩儿,不一会儿也能钓上一小篓河虾,回到家中凑个菜。更别说这三个头脑活络的成年人。
他们在伙房中取了些咸盐,自制了鱼钩、饵料。野地里撅了三根细竹子,岸边寻了个僻静、阴凉的所在。鱼竿一甩,倒也悠闲自得。
这一日,他们的运气颇佳。到傍晚时一清点,大大小小也有十几条鱼。除去内脏、刮去鱼鳞。三个人就燃起了一堆火。待烟气散尽就用树枝贯穿了鱼身,伸在炭火上边烤边撒上食盐。
“三位好手艺!隔着老远,就能闻到这令人垂涎的香味啊。”三人吃得正香,忽然身后传来人声,都禁不住回头观望。
只见一个年纪在四十岁上下的中年男子。此人着了一身青布衣衫,脸上堆满了和善的笑意。三个对了对眼神,想必是个凑热闹吃白食的家伙,便扭转回头,不再理会。不料那厮却是毫不见外,一屁股就坐在了庞铁的身边。庞铁不悦,正要出言驱赶。却见这厮一撩后衣襟,打腰间抽出了一个紫红色的酒葫芦。
“常言道,无酒不成宴。三位难道不想为这顿晚宴添上些乐趣吗?”那人拔下塞子,喝了一大口后就递给了庞铁。随手拿起身边荷叶上一条已经穿好了树枝的鲫鱼伸到炭火上去。
三人已经有些日子没碰到酒了,此时见到了这一葫芦美酒,个个的眼睛里都冒出光来。来人看在眼里微微一笑,继续埋头烤鱼,对伸过来的葫芦也是摆手相让。
很快,这一葫芦酒就见了底。
“听这位兄长的口音似乎不是本地人士。”冯十一有些不好意思,随便寻了个话头,有意免除这些许尴尬。
“在下自京城来。到这天台县办些事情。”
“兄台的事情办得还顺利吗?”张长河插进话来。
来人并未回答他的问题,忽然换了一副严肃的神色说道:“我看三位都是相貌堂堂的汉子,难道这一辈子都要寄人篱下吗?”
闻听此言,三人都是一愣。庞铁刚要开口却被张长河摆手制止。
“这么说我三人与兄台相遇还真不是巧合之事。请恕在下眼拙了。实不相瞒,我兄弟三人都是敞亮豁达之人。兄台有什么指教尽可明言。”
“指教谈不上,在下倒是想给三位指一条富贵之路。”
看到三个人紧盯着他,一言不发。此人似乎对他刚才这句话的效果非常满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