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胡汉三又回来了(2/2)
“栗子炖整鸡一大碗喽——”
连仆从的吆喝声都是于寒亲自设计的,为的就是营造一个欢乐喜庆、其乐融融的气氛。可眼下的场面丝毫不给于寒面子,尽管下面黑压压坐满了人,可一个个埋头垂首、噤若寒蝉。面对桌上的酒肉,竟没有一个敢动筷子的。最最大煞风景的事情,就是于寒在逗弄一个小孩子的时候,那娃娃竟然“哇”地一声大哭,一头钻进了他娘的怀里。
看看酒菜上得差不多了,于寒登上了正堂的台阶上。他干咳两声,清了清嗓子。
“座上的列位乡邻,最短的在这于家镇上怕也生活了五七年之久。在下于寒这几年多里多有叨扰得罪??????”
前世的于寒上学时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部队是爱军习武的好战士,从来不知到书面检查怎么写。再说犯下“罄竹难书、滔天罪行”的本来就不是他,所以沥沥拉拉地发了一通演说,连他自己都觉的敷衍应付的成分远大于痛心疾首之意。于是他干脆剪短了预先设计的一大段开场白,直接将话题引到了关键的所在。
“所以,为了向列为高邻赔罪。今日我在此宣布:凡是租种于家田产的佃户,今年的租子减少三成;凡是于家镇上的住户,吃完这顿饭后,可去于家的账房领三两纹银。那个,我已经吩咐过了,让账房今天晚上加班。”
底下仍然未见半分动静,于寒的头都大了。
“少爷今日所言,可是当真?”终于有一个七旬老汉站起身来大着胆子问道。想必也知道自己没几年活头了,所以才敢犯险。
“天地可鉴,于寒今日倘若有半句假话,就让于家再让朝廷抄一会,让于寒再做一次配君。”
此言一出,下面终于一片哗然。
借着这个良好的开端,于寒端起一个酒碗,挨着桌子,逐一敬酒。尽管那些表情里还有疑惑、羞涩和生份,但那里面还是有了笑容。在有年轻后生的桌子上,于寒才透露出于家即将投产几座烧瓷窑的事情。他保证只要这些壮劳力来窑上做工,一定会给与优厚的待遇。
先让他们过上好日子。过上了好日子才会有保卫美好生活的动力。组织民团的计划得一步一步来。然后就要一手抓经济,一手抓军事。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这就是于寒的思路。
没错,于寒就是要开烧瓷窑。但他烧的可不是什么杯盘碗碟,而是后世一种极为常见的建筑装饰材料——印花地砖。
毫无疑问,在任何一个时代,有钱人办起事来总会减少许多的阻力。早在前世,于寒和于怀德就商议过,穿越之后如何才能在短时间内聚集起一大笔财富。按说一个穿越者凭借前世的见识和技术在古代发家致富也不应该是什么难事。可真要落实到具体项目上的时候却发现并不是那么简单。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们在享受优越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很少有人会意识到,身边的一切,无不是几百年上千年各个时代的那些杰出的工匠、科学家的不断完善而得来的。这是一条漫长而又琐碎的长链。骤然回到一个科技蒙昧的时代,纵然胸中有火一样创造的激情也会由于那条长链上大量环节的缺失而一筹莫展。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火柴这玩意看起来简单吧。若是在明朝生产出来,且对配方实施严格的保密应该大发其财了吧?可是火柴头中所含有的铝是在十九世纪初才被英国人提炼出来的。即使你找到了最初提炼铝的工艺仍然会有无尽的困难在等待着你。实验用的器具、材料等等等等。所以,于寒的思路就是要找到一种既要有广阔的市场,又和当时的技术工艺相差不远的商品来运作。
而从某种意义上讲,瓷砖的发明就是一项和当时的中国遗憾地擦肩而过的技术。因为陶瓷最初就是由中国人发明的,明代的时候在技术上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印花地砖却是被西方人最先搞了出来。于寒要做的就是利用这个机会,把这个遗憾消灭于无形之中。况且,以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一旦瓷砖被生产出来,必然会大受青睐。这一点已经在后世得到了无可辩驳的证明。甚至,这一崭新的事物,成为这个时代丹青高手们展现他们艺术才华的新载体也未可知。
合作者朱祁铨对他们的产品也就知道个大概其。但是他相信于寒的判断和能力绝不会让他失望。因此,于寒刚刚提起对烧窑工的需求,他就马不停蹄地直奔景德镇而去。世子都如此勤勉,于寒更加不敢怠慢。就在回来的第二天一早,他到花房抄了一把小铲子,带上两个仆从出了宅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