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为了生存迁徙(2/2)
这个继父,她们母女都是满意的。
婚礼很快举行,盛装之下,吴雨晴难得如此明艳。她们娘俩来自常年不见阳光的地方,比其他人白很多,不适应寒冷的脸蛋被点上了红妆。参加酒席的亲友街邻都是言笑晏晏,长长久久的恭维话讲着,可嘈杂之下大家都嘀咕着审视着这个新娘子和她的外姓女儿。
吴悠一直跟着李思美,喊她嬢嬢,她却坚持叫她婶婶。吴悠作为旁观者参加这场婚礼,一张张脸从眼前晃过,她不敢乱动,不敢乱说,她觉得自己身处一个异世界,她害怕,像一个不会游泳的溺水者。
天气慢慢回暖,积雪融化之后,没了白色的冬天变成了黑灰色。这里的冬天没有绿色,风能刮进被窝,空气干燥,可最让她们不适应的是饮食。北方农村的冬天,能吃到的新鲜蔬菜只有埋在坑里的白菜,饭菜重油重盐,不吃辣。年关走亲访友,走动多了之后,吴雨晴发现杨家生活条件是不错的。
元宵节,一大家子人聚到一起,猪肉炖粉条是一道硬菜。大块的姜葱炝锅,放上猪肉粉条冻豆腐还有大白菜,幸运的时候还能从里面捞到猪大肠。杨兵用干辣椒面做了辣椒油,能吃到辣还能缓和菜里的盐腻,她们母女俩挺受用的。杨兵的父亲已经六十多岁,因为儿子的事情近几年苍老的愈加明显,农村的男子三十岁没有老婆没有孩子是件怪丢人的事情,更何况杨兵的父母,要强了一辈子。
在闹哄哄的饭桌上,杨兵老父亲忍不住多喝了几杯。
“向前,向前,向前!”谈话间开始唱起军歌,儿女们一直喊着“爸”“爸少喝点儿”,这位老干部半开玩笑地对杨兵说:“你现在也算半个爸喽,小娃娃也应该喊你一声爸呀”。
杨父看着吴悠,跟着大家都看吴悠。改口叫爸对吴悠来讲并不算难事,毕竟她算有经验,她小声喊了句:“爸”,不知是不是幻觉吴悠看到杨兵的眼圈红了。
几场风过后,春天就悄无声息的来了。春雨很温柔,淅淅沥沥地下着,被拉成一根根长线,像破折号,静悄悄钻进土里。
1993年3月,吴悠如愿走进了学校。
杨兵在镇小学教书,吴悠每天跟着他上下学。五六岁的孩子不会在意你姓什么、是不是谁家亲生的孩子,他们在意的是你跳绳跳的好,毽子踢的好,学习好不好,能不能把作业给他们抄,至于那些大人们的事情只有大人们才会一直嘀嘀咕咕背后说人是非。
三年之后,吴悠改掉了口音,从慢慢适应到开始享受这里的生活。四季鲜明的变化,风、干燥的空气、太阳,无聊时跟小伙伴儿去麦地里打滚,下雨天在窗前看书,清晨听鸟叫午后听蝉鸣夜晚听狗吠。踢毽子、跳皮筋、弹弹珠、拍画片这些原来从未有玩儿过的游戏她都得心应手。滋润顺心的日子是女人最好的保养品,吴雨晴温婉了许多,虽北方气候不养人,她那双眼睛却变得神采奕奕。
夏日夜晚,他们一家人去房顶睡觉,蒲扇一下一下缓和轻柔,漫天星辰,那么遥远却像是伸手可得。
雨晴问吴悠:“你喜欢这里吗?”
“喜欢啊!”
“为什么呢?”
“因为这里的二月春风似剪刀,燕子尾巴尖又翘,小荷才露尖尖角,知了叫起来停不了,这里有烧不尽的离离原上草,还有爆竹声中一岁除,千家万户来杀猪。”
吴悠最近喜欢把诗句改编成顺口溜,雨晴说她不好好学习,杨兵却说挺好的,说她有想象力,诗人们作诗也是讲究朗朗上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