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光绪中华 > 俾斯麦同盟下的欧洲

俾斯麦同盟下的欧洲(1/2)

目录
好书推荐: 极品美女在身边 坏蛋之风云再起 虚实人生 啸龙天下 超级炼神 武林淘宝王 好莱坞东方巨星 时之彼方 超级园丁 转世流氓

写在前面:随着俾斯麦的下野一战基本上已经不可能避免了。现在的和平只是俾斯麦留给欧洲的政治遗产今后的局势加上东方的变化这是一个绚丽而残酷的大棋局。

就政治格局来说本熊也只是个菜鸟而已如果在今后的书中有什么大家不喜欢的变化请多多提出来指教。

以下为转贴资料:

德国相俾斯麦建立的欧洲秩序论保加利亚危机期间的俾斯麦外交柏林会议后五年的时间里德国相俾斯麦建立了一个包括俄国、奥匈、意大利、罗马尼亚等国的复杂的同盟体系欧洲的国际政治一时为俾斯麦同盟所左右柏林成为欧洲外交舞台的中心。1885年爆的保加利亚危机却使俾斯麦同盟濒临破灭的边缘本文拟就危机期间欧洲各大国间展开的激烈外交角逐探究19世纪晚期欧洲大国外交和国际环境的某些特点。

(一)

普法战争后统一而强大的德国在欧洲崛起完成了对欧洲国际政治环境革命性的改造同时却造就了困扰世界达一个世纪之久的德国问题:德国的天然优势和其他欧洲国家不接受这一优势的矛盾。1战败不仅使法国失去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剥夺了它在欧洲大6的主导地位更大大恶化了它的地缘政治环境。这样法国对德国来说就成为一个无法和解的国家。法国单凭自身的力量难以对付德国无论是为了自保还是准备复仇法国都需要同任何与德国敌对的国家结盟。这就使得涉及德国的危机均会加剧而很难局部化因此也就限定了德国外交的基本走向。在俾斯麦看来孤立法国、维护欧洲现状与保障德国安全是一回事。俾斯麦面临的国际环境极其复杂:为了孤立法国就必须保持俄国、奥匈和德国三个君主大国的保守联合为此他还需要对俄奥关系展施加影响俄奥关系过于密切以致于撇开德国或者为争夺巴尔干生冲突都会损害德国在欧洲的外交地位。在把俄德友谊视为德国外交基石的同时他还不能得罪在近东、中亚与俄国尖锐对立的英国。1875年-1878年的近东危机反映了俾斯麦政策相对于历史环境的局限性:俄奥矛盾的激化使俾斯麦难以长期回避在俄奥间作出选择的问题。俾斯麦通过1879年的德奥同盟暂时找到了出路。同盟的真正归宿是1881年6月结成的俄奥德三皇同盟这就使德国得以继续保持对俄奥关系的牵制及在两者之间的调停地位。

1885年9月土属东鲁米利亚省生革命并宣布与保加利亚公国合并。素来以保加利亚保护者自居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不能容忍经由不听命于他的亚历山大大公之手实现两地的统一从而巩固大公在保加利亚国内的地位。俄国试图通过大国协调迫使保加利亚取消合并但保加利亚统一的既成事实已不可逆转。俄国的保加利亚政策面临空前失败巴尔干酝酿着新的危机。

1886年1月狂热的沙文主义者布朗热就任法国6军部长在法国掀起了一场要求向德国复仇的狂潮德法关系骤然紧张。两场危机同时生俾斯麦同盟面临严峻考验。与此同时被俾斯麦视为德国外交根基的三皇同盟即将期满而且续约无望。国际局势有完全失控的可能俾斯麦做梦都害怕的东西夹击之势眼看就要成为现实。德国如果在俄奥巴尔干竞争中采取支持奥匈的政策就要承受俄德关系破裂并因此向法国提供潜在盟友的后果。而在当时环境下又完全排除了放弃奥匈的可能性。保存奥匈帝国的独立与大国地位是俾斯麦欧洲秩序的重要环节。奥匈一旦在外部压力下解体不仅会危及欧洲均势使德国外交失去回旋余地也将打破德意志帝国内部微妙的政治平衡。

1885-1887年的保加利亚危机重新打开了东方问题造成了俄奥对抗的前景。俄土战争俄军浴血奋战二十万将士丧命疆场收获的却是难以下咽的苦果。1886年9月亚力山大大公在俄国压力下被迫逊位。11月沙皇特使考尔巴斯未能迫使保加利亚摄政当局推举出俄国中意的大公候选人铩羽而归俄保断交俄国在保加利亚的影响丧失殆尽沙皇的“尊严”被践踏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巴尔干形成了俄军即将入侵并引大国冲突的危殆局面。

俄国一旦进军保加利亚势必控制罗马尼亚。届时匈牙利将处于俄属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的三面包围之中。奥匈的多瑙河生命线也有被切断的可能。保持在巴尔干的势力和影响既是奥匈大国地位的象征也是帝国生存之所系。11月13日奥匈外相卡尔诺基在匈牙利议会表演说:俄国无权占领保加利亚并单独决定其命运否则兵戎相见。俄国舆论大哗普遍认为俄奥协调已失去意义俄军方和泛斯拉夫派考虑对奥匈实施军事打击。

俾斯麦同盟最直接的目的是约束俄奥防止两国冲突。他此时的基本策略是对两国实施双向抑制敦促两国在三皇同盟框架内解决分歧。针对奥匈在英国怂恿下可能采取的强硬政策他一再出警告保加利亚是俄国的势力范围德奥同盟只具有防御性质要帮忙找英国去。3对于俄国他再三表示德国愿意支持俄国的保加利亚政策但奥匈的大国地位不容牺牲出路在于俄奥就划分巴尔干势力范围达成妥协。

俾斯麦扮演“诚实的掮客”虽然暂时回避了在俄奥间作出选择的问题却暗含着同时疏远两国的危险。奥匈不由要问:“德奥同盟究竟还有什么价值?”“德国有两个盟友奥匈只有半个。”5如果说德奥同盟在1879年的缔结加剧了俄国的孤立感迫使它回到与德奥结盟的轨道上来的话那么在此时它只能加深俄国的敌意。1886年11月沙皇在接见新任法国驻俄大使拉布莱时表示:俄国希望法国强大两国需要并肩携手共度难关。这番表示一方面是考尔巴斯使命失败沙皇挫折感加深的结果也是对卡尔诺基国会演说的回应。要想按俄国的意愿解决保加利亚问题就得排除奥国的阻挠。奥匈的实力并不构成威胁关键是德奥同盟。如果俄国要动对奥匈的战争或使俄国的战争威胁产生效果必须预先阻止德国的介入。唯一的希望在法国。有迹象表明俄**方和泛斯拉夫派通过著名报人、保守的民族主义者卡托科夫从1o月末起已对沙皇的决策倾向施加了重大影响。为了牵制德国沙皇有可能急剧改变其欧洲政策法俄结盟的前景已隐约可现。

俾斯麦同盟体系面临崩溃的危险。布郎热运动为俾斯麦摆脱困境提供了良机。

(二)

第三共和国成立后法国政局一直动荡不宁。8o年代上半期费理内阁当政期间法德关系还有过一段“殖民协约”的好时光。但是阿尔萨斯、洛林问题始终是两国关系中难以弥合的创口。1885年费理“殖民内阁”倒台标志着法国复仇主义势力的抬头。以著名诗人戴鲁莱德为的民族主义团体爱国者联盟到1886年7月成员已逾十万成为法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布郎热进入夏尔.费雷西内阁任6军部长后一时成为法国复兴、收复失地、对德复仇的象征。1886年秋季起法德关系趋于恶化。

俾斯麦并不惧怕法国的实力哪怕是一个复仇主义的法国。它的目光始终注视着东方。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两场危机几乎同时生。一旦德国卷入奥俄巴尔干冲突很难指望法国会袖手旁观。那时德国就必须正视两线作战的冷酷现实了。

1886年夏戴鲁莱德访问俄国鼓吹法俄结盟。6月卡托科夫在《莫斯科新闻》上撰文批评外相吉尔斯的欧洲政策呼吁从根本上改变俄国的外交路线。他指出俄国将抽象的君主团结原则置于自身的国家利益之上是犯了历史性错误。俄国必须摆脱束缚在外交上恢复行动自由。时称‘卡托科夫的攻击‘。

在当时的情况下法俄政体悬殊战略利益和战略重点存在严重分歧两国并没有立即结盟的可能。法国不会以牺牲自身在近东地区的长远利益来支持俄国当下的巴尔干政策。俄国更不可能帮助法国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而冒破坏现状并与德国交恶的风险。但是如果压力和受挫感过强法俄为了摆脱困境就有可能形成利益的契合点。谁也不能保证两国最终不会走到一起。1887年1月俄国特使舒瓦洛夫为弥合分歧修补俄德关系访德后来自俄国方面的沉默进一步证实了俾斯麦对俄国可能改变政策的猜疑。俾斯麦调整策略决心利用德国现有的外交资源和法国的事态展为重新组织德国的外交阵容寻求契机。保加利亚危机生后英德间展开了激烈的外交角逐。两国都不愿率先出面干预而结怨俄国同时又都需要避免在未来欧洲的外交竞技场上陷于孤立。若能造成对方与俄国的相互制衡之势本国外交将获得空前的主动权。英国相索尔兹伯里对俾斯麦的意图深感疑虑担心英俄一旦为巴尔干问题生对抗、冲突而深陷于巴尔干事务俾斯麦将趁机击破法国。英国的策略是催促奥匈充当巴尔干的反俄先锋以使对奥匈承担同盟义务的德国无路可遁。俾斯麦则大肆渲染德法边境的紧张局势制造战争迫在眉睫的舆论恫吓法国政府扩军备战不要过分与德国为敌不会有好结果。同时借此向英奥和俄国表明德国必须全力应付法德危机无暇东顾巴尔干危机只能靠那些在该地区有切身利益的国家自己去解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年代剧:老曹的潇洒人生 谍战,都别猜了,我真是卧底啊 民国:王牌飞行员 长津湖:从新兴里打到汉城 最强合成旅 唐功 惊涛落日 谍战:红色掌柜 横推亮剑 谍战:我能听到心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