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2/2)
“卖胡萝卜的钱都去哪了?”
············
几个人互相指责、谩骂,互揭老底,翻旧账,哭的哭、嚎的嚎、骂的骂,谁都顾不得身份和体面了。
在农村,很多兄弟之间都是这样,因为父母偏心、利益问题、赡养问题、妯娌不和问题、其他各种杂事等等,互相猜忌,矛盾重重。
夏雨晴本以为,自己家里都是上过学受过教育的人,素质和教养要好一些,应该不会像别家那样,因为这些无谓的小事斤斤计较、吵架斗气,现在看来,在利益面前,人人都一样。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小算盘,每个人都在背后记着别人的黑账。
夏振江从外面回来时,场面已经混乱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夏学农瞪着眼睛,歇斯底里的吼着;王晓梅情绪激动,抹着眼泪带着哭腔,不时的帮夏学农补充两句;夏学习夫妇哭着喊冤,竭力为自己辩解,顺带着翻出一些旧账,反咬夏学农夫妇一口;冯玉香捶胸顿足,边哭边骂,一会儿劝劝这个,一会儿骂骂那个,忙得不可开交;夏雨晴站在角落里看着他们,吓得浑身发抖,也是哭,不过此刻,没有人顾得上她。
最终,夏振江大吼一声,控制住了场面,他把夏学农痛骂一顿,把他们一家三口赶出家门——其实只是吼着让夏学农滚。
本来好好的回门宴,最后以这种形式收场。
夏家人本以为,夏学红风光无限的婚礼肯定会给乡亲邻里带来许多谈资,自己家会成为十里八村艳羡的对象,却没想到婚礼刚一过,就出了这档子丑事!
每个地方都有几个喜欢嫉富妒能、爱嚼舌根的人,等着盼着看别人的笑话,别人过得好他心里不舒服,别人过得不好他乐得一蹦三尺高,天天竖着耳朵到处听,生怕错过半条消息。
所以,夏家吵架的事很快传的到处都是,还演变出好几个版本。后来夏雨晴每次回村,总觉得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的议论。
那次争吵以后,夏学农和夏学习再也没有说过话,逢年过节也不走动,偶尔夏学农回村,在路上撞见,两兄弟只要远远看见对方,都是立马扭头,朝别的方向走,不打照面。
以往,一大家子聚在一起过年,热闹非凡,现在各过各的,冷清不少。
这两年,大年初一回家给老人拜年时,为了和夏学习一家错开,他们总是起个大早,早早的赶过去,进了门,总是只有冯玉香在,夏振江这天一般起得迟,为的是不和大儿子大儿媳见面,他们走了之后他才会起床。
王晓梅和夏学农等夏雨晴姐弟俩去里屋给夏振江拜完年,他们就匆匆跟冯玉香道别,去别家串门。
那天夏振江把他们赶出门后,王晓梅问夏学农,咱今天是不是不该提这个事儿?夏学农把眼一瞪,说咱们一点错也没有,你没看见老二那个样子,掂着板凳还想砸我呢。
夏学农这种性格的人,是绝不会反思自己,绝不会承认自己有错的人,无论自己把事情搞得多么槽糕,他永远没有后悔的时候。并且,为了合理化自己的行为,他不断寻找在当天的争吵中,对方言行不当的地方,渲染夸大。
夏雨晴是当天目睹全过程的人,表面上没有对这件事发表过半句议论,但她心里觉得叔叔夏学习没有错,那天的事情王晓梅和夏学农要负很大的责任,因为那场争吵是他们俩挑起来的。
本来大家都高高兴兴的,他们却偏要弄出一场是非来。虽然吵到后来夏学习和李美娟也说了很多难听的、不符合实际的话,但她心里并不怪他们。她一直试图通过自己的力量缓和父母和叔婶之间的矛盾,无奈王晓梅和夏学农并不理解她的深意,常常用一句“大人的事情小孩别掺和”将她打发了,或是是将她大骂一顿。久而久之,夏雨晴也就不管了。
长辈之间不说话,并没有影响小辈之间的关系,夏雨晴姐弟和夏雨捷还和从前一样,见了面依旧亲亲热热、打打闹闹的。
每次回老家,夏雨晴还是像往常一样,去叔叔婶婶家里扭上一圈,夏学农夫妇对她这一行为倒也没有制止。
表面看来,她和夏学习李美娟的关系似乎也并未受到这场争吵的影响,夏学习依然会给她做好吃的,李美娟依然像从前一样,对她很是亲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