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农事(2/2)
以工代赈,以最小的代价疏浚全县的渠道和使得全县大丰收,只是小头利益而已。真正的大头,却是在整个怀宁县推行属于赵世平的一套,将屯田的人全部捆绑在赵世平的身上,将怀宁县发展成为赵世平的根基之地。
这个时候,一亩良田的产粮极其低下,少的时候一石粮食都没有,最多的时候,也才两石到两石半。两石半,是一亩良田的最高产粮。
一家三口,不比地球上只需四五亩良田就能吃饱穿暖,至少需要十亩良田才能吃饱。这还只是吃饱而已,要想穿得暖,有零钱『花』,需要的良田还会更多。
不过现在的大周朝,能够吃上一餐饱饭,已经是绝大多数人的奢望了。
按最低要求的一家三口十亩良田,三万三千亩良田,起码也能够招募三千三百户人家,一万两千人口,至少三千丁壮了!
而这三千丁壮,如果训练成军的话,那——
一想到这,陈明吉全身上下似乎都在颤栗,是兴奋到不可抑制。
不过这件事,只能意会不能言传,陈明吉心知肚明就行了,因此并没有说出,只一脸钦佩的看向赵世平。
陈明吉的反应,赵世平只是报以微笑,跟着又问道:“水车的事做得怎么样了?衙『门』工匠还没有打制出来?还有农『肥』?”
水车是种非常古老的农业灌溉工具,而且在大周朝也是被广泛的应用。在地球的时候,即便是科技非常发达的现代,也还在被广发的使用。
疏浚渠道,只是适合平整田地之间的灌溉,但对于高地低地间的灌溉,就需要水车了。
不过,水车虽然不是先进的技术,乡下间就有很多人可以打制出来,但是由于造价的问题,如果不是富户大族以及政fǔ组织人手安排,一般百姓家根本就不会打制。
现在,既然组织了人手疏浚河道,这水车之事也被提上了日程,开始安排县衙内的工匠进行打制。
至于农『肥』的事情,赵世平更是极为重视。
古代田地产粮为什么这么低,就是因为农『肥』的问题。
而产粮低,百姓要有饭吃,就必须种更多的田。但是偏偏田亩的数量是有限,而人口的数量却越来越多。
如此自相矛盾,越是到了朝代末期,民『乱』就越是此起彼伏,最后这个朝代就在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下轰然倒下。
当然,这个事情赵世平暂时还没必要去考虑,他现在考虑的是怎么增加怀宁县内粮食的产量,尤其是全部归公的那三万多亩良田的产量。粮食产量越多,以后的他的未来就月光明。
无论是用来应付朝廷的粮税,还是用来招募流民培养自己的势力,都可从容应对。
“水车之事,属下已经着人去打制了,算算时日,差不多已经完成了。至于农『肥』,大人,县内很多百姓都极为抗拒,卑职也有些顾虑。不过最后卑职一想,还是决定先找几亩良田试验一番,以免『操』之过急。”陈明吉恭声答道。
“抗拒?”
赵世平不禁啼笑皆非,农『肥』的事,他自然做不出地球现代的化『肥』,因此只能是用人畜的粪便当做化『肥』了,没想到就这样也会被农民抗拒。
不过对于赵世平的回答,赵世平还是满意的点了点头,赞赏道:“文和此举才老成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