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中堂做推广(1/2)
大清大概是没有保密这个说法的,宫里的消息传得比什么都快,半下午荣禄进宫见了慈禧、献了精盐之后,第二天各处就都传遍了。很多人半是不解、半是好奇:盐这个东西,老祖宗发明了没有三千年也有五千年,从古至今一脉相承,没听说能折腾出什么花样来。但荣中堂这么郑重其事地献给太后,显然不是闹着玩的,现在所谓的精盐又是什么呢?莫非是咸中带甜?可那不就成了怪味?
能得到太后亲口夸赞的东西一定是好东西,像荣中堂这么谨慎的人肯定不会拿不着调的东西来糊弄老佛爷,很多人越是不知道便越是急欲一睹为快。甚至于荣禄在军机处当值时,众人闲话扯着扯着就到了这个物事上面。
荣禄大笑不止:“诸位,三言两语急切间说不清楚,此物巧夺天工、妙不可言,容再等上几日,渤海化工大量上市之后,各位便可以享受了。”
“中堂这么说,想来是见识过了,不知道售价几何?该不会是天价吧?”军机章京连文仲素来与荣禄亲厚,也只有他敢和荣禄开开玩笑,“太后用得起,我们可用不起。”
“贵是贵一点,不过既然是好东西,贵一点也是物有所值。”荣禄用神秘兮兮的语气问道,“诸位不妨猜一下,这东西一斤要卖多少银子?”
众人都是摇头。这也难怪,这些朝廷重臣在家都是一家之主,怎么会关注盐价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只有个别人因为与盐政打过交道,多少明白一点,便笑道:“平常粗盐,顶天就是百斤五两银子的售价,精盐再好,一斤一两银子总够了吧?”
荣禄大笑:“真要是一斤一两银子,那还有多少人吃得起?太后金口玉言,已将价格定下来了,不多不少,正好是粗盐的三倍,方才说粗盐顶天五两银子,那精盐百斤就是十五两。”
这价格若在一般人听来,当然是天价,可在这些重臣耳朵里,那就是再便宜不过了,一年一个人最多就吃二十斤盐,撑死也就是三两银子,既然如此惠而不费,当然是要享受一番的。
自然,荣禄也不便得了便宜还卖乖,诸如自由行销、不纳盐税的话就绝口不提了,反正太后已经点过头了,大家心知肚明就好。
当然,很多人对精盐兴趣其实一般,纯粹是为了拍荣禄马屁,上赶着套近乎:因为谕旨已明发各省,大大褒奖了刚毅一番,命令再往两广查办。个中滋味便足可让人回味了:刚毅的褒奖是空的,荣中堂在军机中一手遮天却实实在在还要维持下去,圣眷之隆,当真是令人望尘莫及。
满屋子的热闹,唯独缺了满脸阴沉的徐桐,刚才荣禄与众人谈笑风生的时候,他已听不下去了。精盐是什么玩意他没兴趣——凡是带洋味的他一律嗤之以鼻,只是刚毅南巡时间进一步延长的消息让他十分揪心,他的废立计划看来又要再推延些日子了。他捻着花白的胡子,心底暗暗咒骂那些拼命上赶着与荣禄套近乎的官员。
在荣禄这番半真半假的推广之后,京师官场又为之侧目,翘首以盼精盐上市,谁都想要买回去尝尝鲜。
荣禄这般卖力也少不了自己的好处:这活还真是公私两便的主意,一来每年有三万两给武卫军的报效,二来有他荣禄二万两的股份——不必出钱直接就拿到的干股,今后还可以坐等分红,不然他拼命在慈禧面前说好话、争条件为了什么?只消他荣中堂跑跑腿,说几句好话便有了好处可是再划算不过了,办洋务的滋味到今天总算是尝到了,果真是好处多多,难怪他李少荃三十年来甘之若饴呢。风水轮流转,终于轮到他荣仲华了,想到困守西安吃十年老米饭的往事,更让他感慨万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