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精盐的成功(2/2)
赵衡看得真切,精盐果然是色泽晶莹、细腻如沙,比起原先泛黄发黑的粗盐不啻于天壤之别。
那边凌云霜还在滔滔不绝,讲述因为氯化钠、碳酸镁溶解度不同、分层析出不同等种种特性,赵衡已不耐烦地一句话甩过来:“好了好了,不要显摆了,难道吃猪肉还非从养猪开始?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将精盐推广。”
果然,凌云霜讪讪道:“对的,这个是大问题,子渊兄为了销售,已经动身往江浙一带了,可情况并不好,一去这么多天,一封电报订单都没有。”
赵衡皱着眉头问道:“是价格的问题么?”
“价格?”凌天锡笑了,“我看成本是低的不能再低了。场地,是我利用关系弄下来的,价格低的都不好意思说;精盐煎熬最要紧的煤炭是开平提供的,基本上出了井口就可以直送,我就收了个本钱,一点儿利润都没赚;粗盐,是周辑之提供的长芦盐,价格亦是低廉……现在的问题不是价格,而是推广。”
说起推广,赵衡就笑了:“简单,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你们带来了多少精盐?”
“不多,两三斤而已,准备分发给各处大人的。”
赵衡摇了摇凌云霜带回来的大瓶子,笑道:“这么大不行,明天你先去订做一批精致的瓶子,里面不要装多,能装五、六钱即可。”
“这么少?这是买盐还是买瓶子?瓶子钱都贵过盐去……”
赵衡笑道:“就是要这个效果。凡是不弄点新鲜噱头怎么行?荣中堂处务必要送一点,朝野凡是热衷洋务、喜欢新鲜玩意的大臣,都可以送一点。”
凌云霜一脸苦笑:“我当然知道你的意思。可是文远,你想过没有,这些大臣一年用盐量也不过就是十七八斤一个人,绝不会再多了,哪怕一千个人买,也就万余斤的量,按现在的生产规模,我不到三天就做完了,难道这么大的厂子一年只做三天,卖却要卖一年?”
“短见。”赵衡瞪起眼睛训道,“宫里面多少人?北京城多少人?推广开来以后,还怕没人买?我出的精装盐是为了轰动效应,就像当年出礼品书一样,买书的人不看,看书的人不买,等真正推广开来,肯定是分层别类的:宫里面一等,王公大臣们二等,名流商贾们三等,士农工商就四等……等都是人为的,盐还是那些盐,包装不同就决定了盐的身价不同,对小老百姓来说,只要定价不是太离谱,效用又比粗盐好得多,他们不会睁着眼睛说瞎话,到那时你还愁没人买么?”
“精辟。”凌天锡赞道,“果然是个好办法!我明天就去拜见荣中堂。”
赵衡心道:你当然要去了,谁不知道渤海化工里你们凌家投了不少钱,哪怕不为侄儿,为了自己的银子也都走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