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董仲舒故里(一)(2/2)
渐渐地,海边上有很多大型的玄鸟飞来。它们一边晒太阳,一边“嘎嘎”叫着。有的口出人言,谈天说地;有的则在同类中逗哏捧笑,**耍缺。海边一时热闹起来。
龙、凤、麟三族停战不久,鸟们议论最多的自是关于这次争斗了。
这日,天气特别好。有一群漂亮的白鹤落在任强身丛左侧的榆树上。它们一边梳理羽毛,一边说话。而口音,却是典型的后世枣强话:
“我说老董,你说这凤凰为么儿(什么)飞到空中也不化形呢?”一只白鹤冲身旁另一只白鹤说。叫老董的白鹤头上有一块鲜亮的红疙瘩,想必就是后世的丹顶鹤了。
“这有么儿(什么)难理解的?”丹顶鹤说,“因为它的爪子抓着武器,一点儿也不影响飞翔。再说,它的喙也很厉害,这些特长足够它战斗的了。麒麟就不行,他不化身,一来无法使用武器,二来本身没有翅膀,全靠跳跃腾飞。化成-人身有很多方便。”
“要是凤凰也长四条腿,说不定化成-人身战斗力会更强。”另一只白鹤说。
“这是天道。”叫老董的丹顶鹤又说:“其实,天上造物是公平的。你看,兽类长了四条腿,就没长翅膀。而鸟类长了翅膀,就长了两条腿。还有,牛头上长着犄角的,嘴里就没有长上牙齿;马嘴里长着上下牙齿,头上就没有长犄角。这都是天道的公平分配,违背不得。”
这话怎么这么熟悉?任强仔细想了想,这不是后世公元前西汉时期董仲舒的言论吗?董仲舒是西汉武帝时新儒学的总代表。也是枣强县影响最大的历史人物。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神学,影响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
董仲舒出生地众说不一,一说是后世故城县董故庄人,一说是枣强县后旧县人。在整理文史资料时,故城县和枣强县,还为此发生争执。
后来考证,枣强县的后旧县,确是董仲舒出生之地。
原来,后旧县村早在战国、秦代,就有较多的居民皆为董姓,村名董家庄。战国末期,有一名姓董名仓者,是个读书人,居赵国大夫,位于公卿之下,士之上,属中级馆员。
董仓在董家庄占有大量土地,村周围有多处庄园,尤以村东、村西两处最大。村东庄园包括清凉江东支流两岸;村西庄园包括清凉江东岸数里。
董仲舒既董仓之孙,他常年埋头读书立说,并不理家计,以致“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有个姐姐,结婚成家后,就住在东庄园,主持那片田产。董姐大面积种植桑树,养蚕缫丝,用部分丝线缀连竹简,供弟弟董仲舒著书立说。
当时常闹洪水,东支流屡次滚溢。东庄园居民及佃农为求安居,几次东移。于是,与董家庄距离逐渐加大,形成相距二三里的一个新村庄。
董姐经营有方,待人厚道,很受居民及佃农尊重。又加董仲舒在朝成了大官,在她去世后,人们便把东庄园叫做“董姑庄”。后来沿写成了“董故庄”。
隋开皇二年,枣强县来了个新县令,见县衙破烂不堪,十分烦愁。他认为县城乃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果城池形象好,便能理顺全县百姓心绪。反之,必生异端。于是,召集全县士绅名流,到多村宣讲,有钱者出钱,有物者供物,无钱无物者出力,选择个吉日良辰,在县城大兴土木。
古时,凡大兴土木,先要祭天,请老天爷保佑施工顺利。于是,在县城南门外的天坛庙做了一应准备,在那吉日良辰到来之时,庙外锣鼓齐鸣,庙内焚香点纸,和尚道士们做着法事。
忽然,狂风由北席卷而来,立时变得天昏地暗。香案倒了,和尚导师们不得已缩到墙根儿底下,百姓们也急急散去。有一阵龙卷风,使已焚烧的纸灰和待焚的纸钱都卷上了天空,像个暗红色的大瓮风筝,飘飘悠悠,一直到了城南十几里处的董家庄上空。(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