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八龙、文口、紫龙、流常和花园的传(1/2)
(新书,求收藏,求推荐。谢谢!)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个传说还是任蔷亲自搜集起来的。现在回忆起来,文章中的文字、段落,还历历在目:
《八龙、文口、紫龙、流常和花园的传说》
在枣强县的东北角、清凉江西支流汇江口的地方,有一个叫北寺的村庄。清凉江西支流的西岸,从北到南依次散布着的村庄有四个八龙、三个文口、三个紫龙、两个流常。在文口东南方、清凉江的东、西岸上,散布着五个花园村(古时候称十三花园)。这大小十几个村名的由来,与燕王朱棣还有一段渊源哩。
一、燕王射箭定都城
传说,燕王朱棣废惠帝朱允炆与南京,改年号为“永乐”。为了展自己的宏图大志,决意迁都北方。和军师刘伯温一起来北方选择地形。出发前,刘伯温对燕王说:“茫茫北国,地长界宽,要建新都,必须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这天时地利倒还好把握,致使人心难测。陛下和不以御箭定都?”
“难道御箭能测出人心所向?”燕王不解地问道。
“怎么不能!”,刘伯温说,“出发前,先射出一支御箭,让御箭先头里选择地形。箭走得快,人走得慢,待人马走到时,如果御箭还在那里,说明那个地方的人情和顺,不拾不抢,可以定都。否则,就不能。”燕王听了十分高兴,忙取弓搭箭,用力一拉,那箭就好像是一只有灵感的翠鸟,飘飘荡荡,向着北方飞去。
第一支箭,落在了枣强城南三十里许的果村。燕王的兵马赶到后,见箭一丝未动地插在地上,这就首先占了个人和。
再看天时地利,这里虽无耸入云霄的险峰、一泻千里的江河,但气候冬暖夏凉。平川沃野里果园藏沙丘,花叶送流水,林茂粮丰,风水一片龙脉。掘了一锨土,再放下,却没有盛下。
刘伯温说:“陛下,这里虽然民情顺良,生活富裕,却是七分坐轿的,三分抬轿的,在此建都后,坐轿的就更多了,没有抬轿的怎么行?”
于是,又叫燕王射了一箭。这第二支箭,就落在了今天我们所要讲的故事——枣强县东北方四十余里的一座寺庙上。
寺庙叫崇教寺,坐落在清凉江西支流汇江口的东岸。规模不小,很成格局。坐北朝南,占地大几亩。寺西是河岸,广种梨树,一片林带长约十华里。寺东一片禅堂。寺前有关帝庙。寺内有三座大殿,南北纵向排列。整个寺院庙宇雄伟,富丽堂皇。有一白云长老带着三个徒弟住在寺内。
这白云长老原是个云游的和尚,上懂天文,下晓地理。看出这一带风水好,有龙脉,就在这寺院定居了下来。
一天夜晚,白云长老在寺院静坐,忽见头顶偏西南的一颗明星有霞光益处,直射在清凉江西支流中心的土岗子上。这土岗子高及河堤,大有三、四十亩。有四个稍低一些和一个稍长一些的土疙瘩,分布在土岗子的四周,状如一个爬行的乌龟。人称乌龟地,是大徐村里的坟地。
大徐村里有一个曹财主。曹财主的妻子刘氏连着生了三个儿子,都夭折了。由于悲伤过度,已有十多年未生育了。到了四十九岁上,刘氏忽又有喜。怀胎十月,刘氏夜梦红日坠怀,醒后生一男孩儿。落地时满屋红光辉映,异香扑鼻。
曹财主半百得子,自是高兴。又觉得有些异端,就给儿子起名叫曹根,乳名铁头。还按当地的风俗,在大门口插了一面红布做的小旗儿,祈祷孩子像铁头一样硬硬绑绑地成长,为曹门传宗接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