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六章 变革(2/2)
两种方法都各有利弊,所以说不存在对错,只是方法理念的差异而已。
而现在,先生他们无疑就碰到了改革道路上最大也是最困难的一个难题——与既得利益者之间的博弈
毫无疑问,朝廷的大员们,包括光绪在内,刚刚打了一场大胜仗,正是自信心极度膨胀、自我感觉非常良好的时候,在这种时候要求他们交出权力,那基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务
而**党的性质和使命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妥协,不可能拖延,肯定会在胜利后第一时间提出民主政治的诉求,这就跟光绪他们的心理形成了鲜明反差,双方必定会产生对立的情绪。
一般来说,这样的情形是不可避免的,是一定会发生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这样的情形却也不能任其发展下去。对立和矛盾累积得太久、太多,总有一天会爆发出来,而到了那个时候,便没有人能够阻止,这场改革也就成为了一场闹剧,最终功亏一篑。
婉贞早就料到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也做好了相应的心理准备。然而当她亲耳听到时,却还是觉得心头沉甸甸的。
她缓缓走出了大殿,抬头望着阴云密布的天空,脑中不期然就飘过了谭嗣同当年说过的一句话:“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难道一定需要有人死才能实现中国的变革和崛起吗?
难道一定要经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才能带来中国的复兴吗?
不,不会的一定还有其他的方法,能够避免一场浩劫的方法
她用力捏紧了拳头,甚至连手臂的伤口都开始觉得有些疼痛。
“夫人,自古以来,凡变法便没有一帆风顺的。”她笑着,对夫人说道,“但,每个时代都会有那么些人,努力着、奋斗着,所以时代才会一天天进步,社会才能一天天发展。今日的挫折,我想夫人和先生应该都早已有所预料,我也是。不过不要紧,出现了问题,我们解决问题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总会有办法的不是么?”
她笑得灿烂,眼望着遥远的天边,厚厚的云层下裂开一道缝隙,金色的光芒从缝隙中透出来,看得人心头一振。
“只要我们齐心合力,就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解决的。皇上这边,我自会想办法,但夫人,”她转头看着她,正色说道,“请转告先生。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特殊的国情,在别国适用的方法不一定在中国就一定也能适用。朝廷会作出让步,你们也需要做出让步,不能强行套用他国的经验。我们必须找到一条在中国能够走得通的道路,否则就算是强行实现了民主政治,最终也只会是一条死胡同,没有出路和将来”
婉贞的话仿如暮鼓晨钟,振聋发聩。夫人听得呆住了。
她和先生都是意志坚定的人,用毕生的精力去寻求着让中国国富民强的方法。他们曾经去过很多国家,看到过许多成功的案例,让他们相信民主政治才是唯一能够令中国摆脱被人压迫奴役的惨况的可行之路,并为之奋斗着。
然而他们却从未考虑过,民主政治是否只能有一种模式?西方的那套做法在中国是否能行得通?
她的脑子里似乎闪过了些什么,却又有些模糊,有种层峦叠嶂、看不清真容的感觉。
她便看着婉贞,肃容问道:“娘娘的话,似乎有些道理,可我却还是有点不明白,能否请您再解释一下?”
婉贞笑了笑,要例子吗?后世最不缺的就是这个了啊
她跟夫人缓缓在宫殿前的回廊上走着,慢慢说道:“我举个例子吧。夫人,您和先生久居国外,应该会知道外国人对后代的态度,跟中国人是截然不同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独立、自主,从小就在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给他们许多的机会和考验去发现自己、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夫人认为这样的理念是否正确?”
夫人点了点头道:“不能说他们的做法错误,事实上,外国中产阶层的孩子相对于中国同等阶层的孩子,在个人生活能力上确是略胜一筹。”
婉贞又道:“夫人请再想想我们自己。当我们的孩子出生之后,我们便教导他们要听从大人的话,要依从大人的命令,无论对错,否则就是不孝。孩子最好不要有自己的任何思想,只要接受大人的灌输就好了,那样才是听话懂事的好孩子。这,可是实情?”
夫人皱起了眉头,又点了点头,道:“确是如此。”
婉贞便笑了,问道:“夫人觉得,这样的思想是否需要改变?又能不能够改变?”
夫人不由犹豫了,思忖了半晌,才缓缓说道:“改变自然是可以的,但……”
她若有所悟,有些明白婉贞的意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