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清代易学空前繁荣(1/2)
清代易学迎来了一个发展时期,出现了空前繁荣,蔚为壮观。以下我们将清代易学分为官方易学和非官方易学进行简要论述。
1、官方易学
清代的官方易学主要指清廷组织编写的易学三书,即《易经通注》、《日讲易经解义》、《周易折中》。
那么,清廷为什么在这短短几十年间前后多次编纂《周易》?应该说有其深刻地社会背景及用心。
清廷以武力问鼎中原不久就开始着手儒学建设,因为他们深知尊奉儒学可以起到武力达不到的作用。
顺治八年(1651年),顺治帝亲政后就对儒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翌年,“临雍释奠”典礼隆重举行。他勉励太学师生笃守“圣人之道”,“讲究服膺,用资治理。”不久颁谕礼部,把“崇儒重道”定为一项基本国策,以此笼络汉族士大夫。
顺治十二年(1655年),再谕礼部:“帝王敷治,文教是先,臣子致君,经术为本。”
两年以后,举行清代历史上首次经筵盛典,又初开日讲,祭告孔子于弘德殿。经筵也好,日讲也罢,必须要有适合统治者需要的经书,而编纂经典即成当务之急。
《易经通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纂修而成。此书由傅以渐、曹本荣编著,成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共九卷,卷首有清世祖撰《敕大学士傅以渐日讲官曹本荣》一篇,另有傅曹两人所撰《表》、《序》,卷末有曹本荣撰《后序》。
此书编纂伊始,清世祖就道出其用心及宗旨,希望对明永乐年间儒臣编纂《周易大全》以来近三百年易学成果给予总结,编出一部简明扼要的解《易》著作,以期“使羲经奥旨,炳若日星,以称联阐明四圣作述至意。”
傅曹两人秉承旨意,“辄参取汉魏唐宋元明诸家刻本,涉猎商订”,“要终原始,独探至理之要归。”在版本上紧守王弼以来以传附经矩矱,参采众家,融会贯通,一以己意阐发义理,期以通经致用,初步反映清初官方的易学观,开清廷编纂《周易》之先河。
康熙六年(1667年),清圣祖康熙帝亲政后,继续遵循“崇儒重道”的政策。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帝亲临太学释奠孔子。翌年,康熙帝又颁谕礼部,提出以“文教是先”为核心的十六条治国纲领,把顺治朝确立的“崇儒重道”国策具体化。康熙帝还下令修理圣庙,以举行“临雍释奠大典”。他十分重视经筵,认为设立经筵,表明帝王留心学问,勤求治理之意。
康熙十年(1671年)二月,经筵正式举行。四月日讲开始。经筵、日讲促使康熙帝系统学习儒学,而且把所学用于经世。后来清廷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等举措,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通经致用的表现。
成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的《日讲易经解义》,既是日讲的产物,也是经世的总结。此书根据康熙帝旨意编纂,由康熙帝亲定,朱钮等纂,共十八卷。据卷首所列参修人员,凡七十五人,其中不乏徐乾学、高士奇等名儒重臣。书前列“筮仪”以明筮者占筮的过程,又列朱子图说,以示尊奉之意,但仍采取以传附经模式。朱钮等编纂此书是希望皇上“体天德以行建,观人文而化成”,“明天道,察民故”。康熙帝也自称“惟帝王道法载在六经,而极天人穷性命,开物前民,通变尽利,则其理莫详于《易》”,“联夙兴夜寐,惟日孜孜勤求治理,思古帝王立政之要,必本经学,尝博综简编,玩索清蕴。至于《大易》,尤极研求”,“以经学为治法之意”。“以经学为治法”一语明白标出他治《易》重在实用,为经世服务,也就是说通过研读《周易》提高执政水平。检视全书,其经世之心跃然纸上。此书反映康熙前期官方易学的成果。
康熙后期,国力逐渐增强,社会日趋稳定,官方学术愈来愈趋向尊奉朱熹,清廷先后以御纂名义,编纂多种朱子著作。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帝表彰朱子,称其“注释群经,阐发道理,凡所著作及编纂之书,皆明白精确,归于大中至正。经今五百余年,学者无敢疵议。朕以为孔孟之后,有裨斯文者,朱子之功最为弘巨”。随即颁谕,将朱熹从祀孔庙的地位升格,由东庑先贤之列升至大成殿十哲之次。
《周易折中》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修成的。此书始作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成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康熙帝御纂、李光地总裁,共二十二卷。卷首有御制《序》以及《凡例》、《义例》等。从所列“职名”看,参与纂修共五十人。康熙帝为此书定下基条,认为《周易》在“秦汉而后无复得其精微”,明代《周易大全》“驳杂,奈非专经之纯熟”,因此要“上律河洛之本末,下及从儒之考定,与通经之不可易者,折中而取之。”所谓“折中”是指“以朱子为主,故列《本义》于先,而经传次第,则亦悉依《本义》”,即采取经传分离的模式,恢复古本《易》。《凡例》明确以朱熹易学为宗旨,这与清廷尊朱的学术路向相适应。清廷之所以尊朱,不过是把它当成统治工具。另外,此书广采众家注疏,网罗历代易学家二百一十八人,“上自汉晋,下迄元明,使二千年易道渊源,皆可览见”,可谓清初官方集大成之作。
纵观清官方易学有以下特点:
其一,在版本上,由费直、王弼以来的今本《易》转向古本《易》,即以经传分离取代以传附经。
其二,《易经通注》虽对前人成果融会贯通,阐发己意,但过于简略,属草创之作。《日讲易经解义》侧重在发挥易理,通经致用。二书都缺乏对前人之说别裁,未能全面总结二千年来易学史的成果。而《周易折中》则是对已往易学的总结,可以说是集官方易学大成之作。
其三,以义理为主,以通经致用为目的,并逐渐转向尊朱熹,这与清初学术尊朱并把它当成统治工具的大趋势相扐。
其四,清廷通过编纂《周易》等经典,深化了其所推行的崇儒重道政策,成功地笼络汉族士大夫人心,促进满汉文化合流,对巩固自己的*有积极意义。
事实上,清官方易学远不止以上这一些,如乾隆时期,傅恒等人奉敕撰修的《周易述义》,亦属清官方易学,其将汉宋易学揉合掺杂在一起,进一步促进了易学的融合和发展。
2、非官方易学
除官方易学外,清朝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易学家,如方以智、顾炎武、陈梦雷、王夫之、毛奇龄、张惠言、焦循等。
(1)方以智
方以智(1611~1671年),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浮山愚者等,兼有别号多种,明清之际哲学家、易学家、科学家。
方以智是安庆府桐城县凤仪里(今属安徽省枞阳县)人,出身世家。其祖父方大镇,曾任万历朝大理寺左少卿,治《易经》、《礼记》,著述宏富。父亲方孔炤,万历年间进士,崇祯朝官至湖广巡抚,通医学、地理、军事,有《全边略记》、《周易时论》等著作,《明史》有传。
方以智自幼秉承家学,接受儒家传统教育,曾随父宦游,至四川嘉定、福建福宁、河北、京师等地,见名山大川,历京华胜地,阅西洋之书,颇长见识。成年后,载书泛游江淮吴越间,遍访藏书大家,博览群书,交友结社。曾与陈贞慧、吴应箕、侯方域等主盟复社,裁量人物,讽议朝局,人称“四公子”,以文章誉望动天下。
崇祯十三年(1*0年),方以智中进士,任翰林院检讨。崇祯十七年(1*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方以智在崇祯灵前痛哭,被农民军俘获,他设法逃脱,辗转奔回南京。仇敌阮大铖把持南明弘光朝政,他受到迫害,化装逃离南京,流落在岭南、两广一带,以卖药为生。当清兵大举南下时,他曾联络东南抗清力量抵抗。后清兵攻陷广西平乐,方以智被捕,他坚贞不屈,清将为其正义所动,听任其出家。获释后,他即易服为僧,改名弘智,字无可,别号大智、药地、浮山、愚者大师等。晚年定居江西庐陵青原山,自称极丸老人。康熙十年(1671年)冬,方以智为他事牵连被捕,解往广东,途经江西万安惶恐滩头,因疽发卒于舟中。
方以智一生学识渊博,博涉多奇……凡天文、礼乐、律数、声音、文字、书画、医卜、下逮琴剑,技勇,无不析其旨趣。他的著述很多,计有一百余种。他对《周易》的研究也颇有心得,著有《易余》、《周易图象几表》、《学易纲宗》等书。
(2)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尊称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著名经学家、思想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
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开创一种新的治学门径,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思想家。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顾炎武出身于江东望族,明末家道中落。他十四岁取得诸生资格后,便与同里挚友归庄共入复社。自二十七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载,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
明亡,与归庄等人以匡复故明为志,在南明*下两次参加武装抗清斗争并决意不与清廷合作。康熙十七年(1678),清廷议修《明史》,拒不就荐;次年,更誓死不入《明史》馆。此后,客居山西、陕西,潜心著述不再入世。
在北游的二十余年中,顾炎武遍游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行了万里路,也读了万卷书。顾炎武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他继承明季学者的反理学思潮,不仅对陆王心学作了清算,而且在性与天道、理气、道器、知行、天理人欲诸多范畴上,都显示了与程朱理学迥异的为学旨趣。
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宣告了晚明空疏学风的终结,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
顾炎武还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他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意义和影响深远,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
顾炎武终身为反清事业奋斗奔波,这与国破家亡的经历和他一直受到的良好教育有着密切关系。“昆山城陷,死难者四万余人,顾炎武的生母何氏被清兵砍去右臂,两个弟弟遭杀害,好友吴其沆也被捕蒙难。顾炎武奉嗣母王氏避兵于常熟,王氏闻城陷,绝食十五天死节,临终时给顾炎武留下遗言:‘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
1680年,顾炎武夫人死于昆山,他在妻子的灵位前痛哭祭拜,作诗说“贞姑马鬣在江村,送汝黄泉六岁孙。地下相逢告父姥,遗民犹有一人存。”
顾炎武有诗:“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也就是说,他希望清朝灭亡,就如同精卫想平东海一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顾炎武晚年定居陕西华阴,直至1682年2月15日逝世
作为清代乾嘉学派的开山人物,顾炎武博通群经,兼采众长,邃于经义,在易学领域亦取得了一定成就。他充分发挥文献考证的优势和特点,对汉代象数易学、宋代“图”、“书”易学以及《周易》经、传和古韵都做过深入思考和系统研究,提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学术见解,同时又借助《周易》和易学来表达经世的思想主张,体现了义理与致用并重的治《易》倾向,与先秦儒家《易传》一脉相承。
(3)陈梦雷
陈梦雷(1650~1741),字则震,号省斋,晚号松鹤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清代学者,易学家。
陈梦雷资质聪敏,少有才名。十二岁中秀才,十九岁中举人,康熙九年(1670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
陈梦雷很受康熙赏识。康熙逝世后,其四子胤祯继位。胤祯即位后,便残酷迫害与其争夺帝位的同胞兄弟,胤祉被囚禁,陈梦雷受牵连,于雍正元年(17年)一月,被流放到黑龙江,这时陈梦雷已七十二岁。乾隆六年(1741年),陈梦雷在戍所逝世。
综观陈梦雷的易说,大旨以朱熹《周易本义》为主,而参以诸家之说,著有《周易浅述》等。
(4)王夫之
王夫之(1619~1692),湖南衡阳人,字而农,号涢斋,学者称船山先生。
王夫之学识渊博,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等均有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主要易学著作有《周易外传》、《周易内传》、《周易稗疏》、《周易考异》、《周易大象解》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