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生活理财小窍门(2/2)
消费方式反映着人的文明程度。中小学生的消费方式应当是合乎社会的文明风貌、健康有益的。消费分为生存性的、享受性的和发展性的三个层次。在衣食不愁的基础上,我们的消费应多投向发展性层次。例如,订购有益的书刊,学习电脑,参加促进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对有害的消费要时时保持警戒,防止在某种诱惑下误入歧途。不管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节俭美德总是受人推崇的,因为世界的资源有限。过去人们说“清贫之志不敢忘”,今天,仍要提倡勤劳俭朴的生活观。中学生应当从消费行为上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理财第一方法——储蓄罐
储蓄罐,储蓄罐又叫存钱罐,是把平常买东西的零钱放进罐子里积少成多,它可以教给我们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过去人们把它称为“扑满”,是我国西汉时由民间创制的一种储蓄工具。《西京杂记》记载:“扑满者,以土为器以蓄钱,有入窍而无出窍,满则扑之。”这种用粘土做成的封闭式的小瓦罐,只有进口,没有出口,钱币能进而不能出,储满后,只有打碎“扑满”才能取出钱币,具有防止钱币被耗散的优点,故而受人欢迎,流传至今。现在的储蓄罐有铁制、瓷质、塑料等等,制成的样子各式各样,有制成邮筒、小房子的,也有制成电视机、小动物形状的。储蓄罐不仅我国有,在国外也同样盛行。
我们可以挑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储蓄罐,把那些平时用不到的,或是剩下的零花放起来,开始我们的理财第一步。储蓄是理财的基本,对于我们中小学生来说,理财应该从储蓄开始。若孩子能建立良好的储蓄习惯,意味着理财观念已开始萌芽。学会用储蓄罐收集零用钱,自觉或习惯地往储蓄罐里塞零花钱。同时,自己需要花钱时也在储蓄罐里取。养成储蓄和不乱花钱的习惯。
建立自己的“小银行”
现在有许多的家庭都为孩子建立了“小银行”,有的父母从孩子一出生开始建立。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小银行”,它其实是一个带锁的小箱子,除了每星期往银行里放一定数目的钱,每天还会把口袋里的一些零钱放进去。然后,每月清理一次,把里面的钱与一定数目的钱相匹配,然后存进银行中专为孩子准备的定期储蓄账户。孩子三四岁时,可以数一般的分币和毛票了,家中的这类钱币就由孩子存进“小银行”。日常允许孩子用“小银行”中的钱买2元左右的东西,其他的仍存进银行作长期储蓄。
如果我们的父母没有给我们建立,那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自己建立吧。
首先,我们要准备个带锁的小箱子,并在父母的帮助下,为自己专门开设一个银行账户。
其次,把长辈子给我们的零花钱,定期定量地放进箱子里,每到一个月我们可以对存钱的小箱子进行一次清理,统计出里面钱额的总数。然后把这些钱或是相等数的钱,存入那个专属我们自己的那个银行账户。
建立自己的“小银行”,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自己的钱”的观念。此外,当父母到银行办事时,如有机会跟着去,那是再好不过的了,我们可以乘此机会学习和了解银行作业流程、ATM功能等等。和父母一进对此账户理财,学习银行对账单、投资报表等,亲身感受“复利”的效果,增进我们对理财的兴趣。到了中学,自己就可以到银行进行各类储蓄、保险、投资等交易了。
学会使用信用卡。现代社会,信用卡的使用正越来越普遍,所以,我们还要尽早地学会信用卡的使用。上初中了,我们可以拥有一张自己的信用卡,同时合理使用它。刚开始“一卡在手”我们往往对超支不太在意,容易欠债。为避免这种情况,首先尽量不要减少信用卡的本金;其次以父母的信用卡账单为例,我们知道超支是要付出代价的,即较高的利率;最后,要使利率跌下来,在月底前保证信用卡的平衡就可以了。无意义的透支会带来高利率,而这一种浪费,只会让银行得利。如果由于我们年纪尚小,不懂得管理和支配,最好不要使用独立的信用卡。可以在父母的账户上另开一张卡,使我们的账单寄到自己的手中,如此一来,父母可以与我们一同商讨支出计划。
在父母的帮助下作支出计划
平常我们可以在父母的帮助下结合自己的衣服和所需物品学做理智的消费者:明确哪些是父母所能承担的支出;开列生活所需和学习所需物品的清单;这些物品的价格作出预估并与自己特收入相比较,面对预算超支,自己决定裁减,还是动用自己的储蓄。这些办法可以使我们了解父母是如何合理安排收支以及坚持的重要,学会预算、财务决策等,帮助培养我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态度。
买礼物、送札物。节假日或生日我们通常可以收到长辈或同学同、朋友或小伙伴的礼物。当然,这个时候我们也常常要给亲朋友好友们买礼物,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机会了解到合理支配钱财的必要性。比如,节假日出去买礼物时,先确定礼物的大致价格,如果我们无法确定,可以先向大人们请教。而这笔钱可以由家长支付,也可以用自己的储蓄承担,一旦预算确定下来,就应该坚持,如果预算超支,可考虑选择其他礼物。也可尝试着买一些质量有保证的打折商品,形成“少花钱多办事”的概念,打折的部分可作储蓄也可消费。
在接受礼物的同时,我们要懂得:给予是一种快乐,尤其是节日的时候。我们可以拿出一些储蓄或奖励捐给有关部门,如希望工程等。健康的理财可使我们受益终身,它能使我们以平和、朴实的眼光看待金钱,不让情绪影响支出,不因金钱挫伤感情。
合理支配零花钱
一到节假期间,同学们都和自己的亲朋挚友,或是一起聚餐,或是一道旅游,或是上街购物消费。过后,都会发现自己的钱包瘪了,可又想不起钱具体花在了什么地方。
零花钱的来源主要包括家长给予和压岁钱。而90%的青少年朋友存在着乱消费、高消费、理财能力差的问题。就如何提高管理零用钱的能力问题,在此,我们为你提出两大好方法:
第一,自制收支明细账
找一个本子,把每天支出、收入、结余清清楚楚地记录下来,当然也不能忘记将支出、用途、收入方式记录下来。如果今天没有支出、没有收入也要记为“零”。一个月检查一次本子,再总结这一月的总收入、总支出的结余,然后再思考一下结余的用途。这样做有益于我们了解自己这一个月的支出情况,反省自己哪些钱用得合适,哪些钱是不应该花的,下一个月就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第二,建立家庭银行
把自己的零花钱统一放到一个稳妥的地方,不妨叫做“家庭银行”。给自己定一个计划,一个月用多少钱,少用可以存起来,超支就要在一定时间内把钱“还”给“银行”——这是一个有趣的办法。看自己的“银行”日渐壮大,每一个“行长”都会十分自豪,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节约用钱、适度花钱的好习惯!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无论何时何地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忘记。英国著名政治家外交官皮尔利捷斯特在对子女进行教育时说:“贤明而聪慧的人,金钱和时间同样不浪费”。同学们,一定要学会合理使用零花钱,培养自己的理财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未来有用的人!
支配零花钱,比利时小孩的方式值得借鉴
这里所指的零花钱只涉及孩子每月从家长那里拿到的、可以自由支配的那部分钱。一般来讲,比利时家长到孩子年满10岁后就开始每月给一定数额的零花钱了。
10~12岁的孩子年龄较小,缺乏自理能力,因而每月从家长那里得到的零花钱也相对少些,平均为14.8欧元(1欧元相当于人民币11元)。13~14岁的孩子稍有增加,平均每月为25.8欧元。到了15~16岁,孩子的活动范围扩大,需求增加,家长这时就显得稍微大方一些,每月给他们36.5欧元。而17~18岁的孩子已经接近成年,在零花钱上的待遇就比他们的弟弟妹妹强多了,每月平均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56.3欧元。统计显示;仅零花钱一项,比利时家长每月支出总额就多达2800万欧元。
当然,并非所有家庭的孩子都能享受上述待遇。调查显示;比利时4/5的家庭能够符合上述情况,剩下1/5的家庭由于收入所限,就达不到这个水平了。孩子们的零花钱只能靠自己打工去挣,多少就没有保证了。
孩子成绩好坏并不是用钱来体现的
一般来说,孩子的零花钱是基本固定的,不受学习成绩或在学校表现好坏的影响。成绩好时,家长不会额外奖赏。反之,也不以克扣零花钱作为对孩子惩罚的手段。当然,个别家长以扣发零花钱作为“管教”孩子手段的现象也并非没有。
孩子们口袋中可支配的钱当然不止这些。除了上述家长定时给的零花钱外,每逢孩子的生日或节日,家长还要额外给孩子一些补贴。家庭的其他成员有时也慷慨解囊,给孩子一点资助。此外,不同年龄层的孩子往往利用假期找些适合自己干的工作,打工挣钱。调查显示,如果加上这些不同渠道的经济来源,那么比利时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每年的零花钱总额可高达6.5亿欧元,平均每人每年为729欧元,即每月60欧元左右。
孩子通常把钱存在银行里慢慢用
家长给孩子零花钱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按月发放,有的每周现给。按月发放的家长比例达55%,他们通常都选择用银行转账的方式将零花钱转入孩子的单独账户。这些家长的考虑主要是想通过孩子自己管账,让他们早些学会理财。而那些每周现给零花钱的家长一般都用现金,当面交给孩子。
孩子们如何支配这些零花钱,比利时家长一般都不过问,由孩子自由决定。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并非只懂消费,知道细水长流的理财之道的还不在少数。例如,这个年龄段中80%的孩子有自己的银行储蓄,甚至1/3的孩子将自己零花钱的半数存到银行里。正因为如此,如何更好地为这批特殊小储户服务,就成了银行研究的课题。比利时进行这次调查的目的之一也在于更好地摸清十几岁孩子的收入和消费情况。
在消费方面,这个年龄段孩子有其相似的地方。例如,对13~18岁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支出是手机费,1/3的零花钱都用在缴纳手机的话费上。家长们的态度很明确,用手机可以,但话费自理,家长绝不代付。因此,鉴于手头财力有限,孩子们在使用手机时不得不自我限制。
其次,孩子们还会用零花钱购买一些游戏盘和CD盘。伙伴们一起出去,买些饮料或糖果当然也是消费的一个重要方面。对那些十五六岁的孩子来说,他们最想得到的是通过储蓄能够购得一辆轻骑,而十七八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做自己的“汽车梦”了。
德国青少年如何花零花钱
零花钱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个诱人的字眼。最近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进行的一项*调查就揭示了德国青少年的零花钱现状。
德里亚今年16岁,跟所有同龄人一样,每月她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固定数目的零用钱:50欧元,这一数目对她来说实在是有点儿少。她最好的朋友已经完成培训,每月可以挣到几百欧元了。但是德里亚眼下还不想去找工作,因为她还在上学,必须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业上。
德里亚的同班同学每月也拿不到太多的零花钱。这些孩子的年纪都在15岁到17岁之间。根据比勒费尔德大学的调查,他们的零用钱每月平均不到50欧元。不过在紧急情况下,父母也会提供一些额外的资助。
15岁的法塔马说:“如果我的钱不够花,我妈妈可能会再给我5欧元。但是再多就不行了。”孩子们都盼望着过生日,因为每逢生日家长会更大方一些,平均能得到100欧元,圣诞节也是一样。
钱不够怎么办?孩子们选择打工来满足己需。
凯文每月只有20欧元的零用钱,根本不够用,他想:“我可以去捡废铁挣钱来买点儿自己想要的东西。”
凯文靠打零工每周能额外得到30欧元。像他一样,将近三分之一的15岁到17岁的德国青少年都会去打些零工,每月的平均报酬为80欧元。如果得到家长允许,更小一些的孩子也可以去打工。梅里纳今年才12岁,她说:“我去当保姆,每月两次。”她的报酬是每小时3.5欧元,一个月下来就是20欧元。这样一来,她每月15欧元的零花钱反而变成了次要收入。
手里有了钱,德国的青少年都用来做些什么呢?
甜食是青少年购买最多的商品,其次是快餐和手机。眼下德国青少年使用手机已经屡见不鲜。根据调查,在10岁的德国孩子中,拥有手机的占三分之一;而17岁的孩子几乎全部都有自己的手机。自己支付手机话费的比例也高达三分之二。
短信、多媒体短信、手机铃声,这些经常会让青少年负债累累。通用信用保险保护协会的调查显示,在10岁到12岁的德国孩子中间,有5%已经负债;在13岁到17岁的青少年中,负债的比例甚至达到10%。快餐也成为青少年的“负担”,有些孩子因此而负债。
当然,调查结果中也有令人欣慰的内容,例如将近85%的孩子已经开始储蓄,尤其是年龄较大的孩子,其中男孩子储蓄的比例更高。他们存钱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今后考虑,例如:18岁以后买车。
学会记账
富兰克林在其自传中写到,当他刚开始做生意的时候,上的第一堂也是最重要的一堂课,就是学会记账。他在印刷厂打工,开始做业务时,经常丢三落四、账目不清。他终于发现,账记不好,就是赚了钱也是亏的。创业者要在经营管理的诸方面,甚至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上详细地记账,收入、支出,盈利、欠债等每一笔都要算清楚。
随着物质财富的不断积累,很多人都认识到理财规划的重要性,理财是为实现人生美好目标服务的。人的愿望是无穷的,但可用的资源是有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财的关键是如何取舍,而记账就能解决这个难题。
富兰克林说:“年轻时多学一些有益的东西,可使人在成年时取得更大的成就。在这些技能中,写作与记账是最不可忽视的。”
中小学生花钱大手大脚,是令许多地方的教师和家长们头痛的一件事。而我们自己也应当学会控制自己的销费。控制的方法很多,我们可以选择从记账做起,记下自己的每笔消费,大到交学费、买书买玩具,小到买零食、橡皮等。明确自己的消费情况,才知道哪些是该花的,那些是不该花的。
我们先要准备一本笔记本,记录平时的零花钱支出,做一本记账簿。让我们有计划地花钱,总结哪些钱是不该花的,看看钱是怎么用掉的。
可能开始由于我们年纪小,或不知如何记账,这时,可请求父母帮忙将未来一星期所需的花费记录下来,然后逐日补上额外支出项目,慢慢养成记账的习惯。等到建立几次记录后,慢慢地我们自己来记账。可和父母一起检视我们的消费倾向,若发现有偏差,要适时纠正。
写理财日记
一般来说,家长们为了从多个方面对我们进行培养,或是出于对我们生活学习的方便,总会给我们一些零花钱。对于它们的花销,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记账的方式记录下来,作为我们对消费行为改进的依据,还有一种方式也是值得大家学习与借鉴的。那就是“写理财日记”。它不但可以对我们在养成良好理财习惯的方面提供帮助,而且,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水平和写作水平。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名小学生的理财日记。
每个月她父母给她40元钱零花钱,虽然钱不多,但这40元钱可以给她的童年带来不少快乐。这是她在某个月底对一个月来消费记录情况:“第一周,和妈妈一起去书店挑选了一本趣味百科全书,花费12元6角,这样在寒假里也可以知道很多有趣的小常识了。第二周,大年初三,给爷爷奶奶买了一盒八宝饭,花费4元5角。第三周,快开学了,购买学习用品,总共花费9元,包括一些新的铅笔、橡皮以及几张包书纸。第四周,妈妈三月初过生日,我精心挑选了一张音乐贺卡,希望妈妈会喜欢。贺卡3元5角,还买了1元钱粘纸作为装饰。这个月我一共用了30元6角,还剩余9元4角,继续放入‘心愿储蓄盒’中,去年我一共捐给山区的孩子86元5角,今年是奥运年,希望可以帮助到更多的山区小朋友。”
以上这段文字只是这个孩子众多理财小日记中的一篇,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份见证和留念。从中不难看出,她对使用零花钱的合理性,而且她在懂得关心长辈的同时,也乐于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小伙伴,真是既有孝心又有爱心!
打理压岁钱如何实现双赢
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压岁钱的数额也越来越大,调查中发现,春节期间,很多孩子压岁钱收入都有上千元,有的甚至高达万元,在记者调查的50名读者中,压岁钱收入在1000元至3000元之间的占65%左右,3000元至5000元的占近30%,5000元以上的占1%,其中有两人的压岁钱高达万元。如果这笔压岁钱控制不好,很容易导致我们染上乱花钱的坏习惯。
不少学生平时的零花钱比较少,现在有了“压岁钱”,一些同学就想狠狠过上一把花钱瘾。有报道说,春节刚过,“赚”了不少利市钱的中小学生们纷纷走上街头豪爽一把,有的学生一掷千金,一天竟然花掉6000元利市钱。另外,年级女童在春节里竟然动用不菲的压岁钱,悬赏亲戚陪自己玩。陪玩的“赏金”从100元加到了400元,让在场的人大吃一惊。
这样一来,春节里,孩子们收了多少压岁钱、怎么花这些钱,就成了家长们幸福的烦恼。其实,我们可以和家长或老师一起盘点筹划,给每个春节画个圆满的句号。
压岁钱要怎么样花才合理呢?下面我给大家提几个建议:
1、交学费:既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也培养我们的自立精神和家庭责任感。
2、订购报刊、学习资料:帮助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3、购买学习用品及益智玩具。
4、交给父母为我们办理保险:帮助父母解除对我们健康成长和升学成才的后顾之忧。
5、献爱心:我们生活在社会中,需要了解真正的财富是什么。可以通过捐献一部分钱来帮助别人,在这个过程中,既学会了理财又学会了做人。
6、参加储蓄:以我们自己的姓名参加储蓄,培养的理财好习惯。
买东西时学砍价
不要认为讨价还价是件俗气的事,要买东西时有很多中小学生总是羞于砍价、不知行情和不会砍价等原因,而花了很多不必要的冤枉钱。父母挣钱不易,我们不能这样让父母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就这样白白花掉,所以,中小学生很有必要学会砍价。
其实,买东西砍价,不仅可以使我们在买东西时省下不少没有必要浪费的钱,还可以锻炼我们的口才和社交能力呢。
我们该怎么砍价呢?
首先,在讨价时要亮出钱,这样对方就会明白你不是来捣乱的小孩,你是有意要买的,就不会轻易回绝你。然后,要先来点儿软的,比如:我是一个学生,爸爸妈妈每月就给一点零花钱,就便宜点吧!等等。然后说出自己想买这个东西的价钱。如果软得不行这时就来硬的,价钱不合适一定要走。摊主不叫你回去,说明你出的价钱确实太低了,这时你就去别人家看看,最后哪家最便宜就在哪家买。
下面这段文字是一名中学生买衣服砍价的全部记录,我们来看一看他是怎么样跟老板砍价的:
一个比较闲的周六,我打算去买件衣服,练练自己的砍价功夫。走进服装店,我选了一件看上去很一般的衣服,上去问老板衣服的价格,老板开口要80元,我学着大人的语气说:“没这么贵吧,老板,便宜一点!”老板又说:“给50元好了。”妈呀!我就随便一说,他居然降了30元,看来,如果我下点功夫,这衣服还能更便宜。想到这,我又斩钉截铁地说:“40卖不卖?卖,我就付钱拿走了。”老板的表情很夸张,声音也提了不少:“40?开什么玩笑!太少了,真的要买你再加点!”嘿嘿,有门!我灵感突发,妙语如珠,一会儿说这衣服料子不咋地,一会儿说这衣服式样不够时髦……老板听得都快呆掉了,还没等我说完,他就手一挥,狠狠地说:“40就40,拿去吧!”耶!成功了!我拿着战利品回到家,心里别提有多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