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兵器改良(1/2)
(推荐和收藏实在是太少了,各位大大,如果觉得本书还可一看的话,请投上您宝贵的推荐票!谢谢您的支持!)
接下来的三个月时间里,江南大营经过精挑细选,选出了1000名最出色的战士,组建了这个时空里的第一个骑兵营,并专门划出一块场地,用于骑兵营整编和训练。
赵诚和李牧则是一起泡在骑兵营内,一起讨论骑兵改革的各种问题,拟定如何训练骑兵的具体计划,以及如何组织骑兵进行战术演练等等,至于马鞍、马镫和马刺,幸好赵家镇的人从小都会骑马,这些东西赵诚并不陌生,早已画好图形,交给李牧安排军中工匠打造,逐步分批装备骑兵部队。
挑选公马阉割之事,也在分批进行,至于必须要阉割的原因,除了赵诚曾经对赵玉嫣说过的理由之外,阉割后的战马,比起未阉割的战马具有更强的冲击力和耐久力,从而更适合快速冲锋和长途奔袭,这在后世也是养马人的常识,但在此时,除了赵诚之外,还没有一个人知道!
当两种战马经过实战比较之后,事实终于证明,赵诚关于阉割公马的几点理由全部都是正确的时,李牧和骑兵营众将无不匝舌佩服,心想赵公子果然不是凡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连这种事情居然也懂!
除了马匹之外,对骑兵所用的兵器,赵诚也进行了大胆的改良。这时候军队所用的武器,除了剑和弓之外,还有就是戈、矛、戟了。其中戈是这时士兵的主要武器,形状像T字型,分为援、内、翻三部分。援就是平出的刃,用来勾啄敌人,是戈的主要杀伤部,长约8寸,宽2寸,体狭长,多数体中有脊棱,剖面成扇菱形。援的上刃和下刃向前弧收,而聚成锐利的像宝剑一样前锋。内则位于援的后尾,呈棒状,用来安装木柄,有直的,也有末尾向下弯曲的。内上面有穿绳缚柄的孔,称为“穿”。为了邀兔在挥杀时向后脱,有的戈还在援和内之间设有突起的"阑"。胡则是戈援下刃接近阑的弧曲下延,并沿阑侧增升缚绳的穿孔,这部分称为胡。开始时,胡只是为了增加穿孔而设,龋越长穿孔越多,柄和戈头缚绑得更宇圃,所以胡部就越来越长。后来开始在胡身加刃,增加了戈的勾割能力。这种兵器,经常在后世的电影电视里出现,赵诚对此也不陌生。
只是戈这种兵器在兵车做战之时还算好用,但是用在骑兵身上,就有些不伦不类,根本不能发挥骑兵冲刺力强的优势。为了给这个时空里的第一支骑兵找一件趁手的武器,赵诚便把眼光转到了这时的“矛”上。
这时的矛可说是后世枪的前身,是这个车战时代一种纯粹的刺杀兵器。其构造十分简单,只有矛头、矛柄两部分。矛头分为“身”和“骱”两部分。矛身中部为“脊”,脊左右两边展开成带刃的矛叶,并向前聚集成锐利的尖锋。有的脊两侧带凹槽,称“饮血”,起到矛头刺入人体时出血进气,以减少阻力的功能。“骸”是用来连接脊的直筒,下粗上细便于装柄。为防止拔矛时矛头脱落,有的矛两边铸有环状钮,可用绳穿过把矛头牢牢绑缚在柄上。矛柄则有木柄和积竹柄两种,“积竹柄”是用细竹做柄,打通竹节,竹芯内填充木条,然后用绳裹扎起来涂上漆。积竹柄坚韧而富有弹性,不易折断,性能优于木柄。不管是木柄和积竹柄,为利于远距离刺敌,其柄身都很长,故有自古就有丈八蛇矛之称。
但是这时的长矛用在骑兵身上也有短处,由于它的刃部较长,刺杀不够灵便,穿透力也不够好,而且柄身太长,不利于骑兵手持的同时,还很容易折断,赵诚自然要对它改良一番,让这时的“矛”变成后世适合骑兵作战的“枪”
赵诚便画出后世“枪”的图形,然后找来军中匠人,让他们依图打造。
李牧听说赵诚又有了新发明,不明所以急忙起来,这时匠人们已经按照赵诚的设计,打造出了这个世上的第一支“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