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县城一日(1)闹市(2/2)
阿继甩开他的手,“你又不是基佬,别拉拉扯扯啊。”
“基佬?什么玩意?”趁着左光先发愣的一瞬,阿继甩开手,急急忙忙走了。
左光先还不死心,继续祥林嫂,“阿继,好兄弟,求你了,哥一个人去多没意思啊。你是不是有了先生的小灶就抖起来了,看不起人啊,当初你来可是哥介绍的。”
阿继给他烦得不行了,“我说,左七郎,话不可以这么说啊!”
左光先连忙一脸赖相,“不说,不说,哥说错了,那你就陪着去玩玩呗。”
阿继实在拗他不过,只好答应下来,“好啦好啦,别烦人啦,明日便陪你走一遭,只是说好了,中午饭你请客。”左光先嬉皮笑脸地答应下来。
叶先生的塾学经常放假,二娘已经见怪不怪了,儿子只用了大半年时间已经通读四书,这些都是看在眼里的,过去二娘还时不时抽查一下阿继,现在已经不再抽查了。看着阿继蒸蒸日上的学业,看着他刻苦攻读的烛火,二娘自然喜在心头,平时就算苦点累点,也心甘情愿啊。
第二日一早阿继起来跟二娘说了,要去县城买点书,二娘也答应了,还给了他十两银子,“瞧你日日苦读,也没有出去玩过,这些银子你就拿去城里花销,出手大方点,别让人家七郎看扁了。”
阿继吓了一跳,“娘,哪用这些银子!”
二娘把银子塞给他,“你哪里知道,书可贵了,一卷书总得一二钱银子呢!你看上什么多买一些,凡是读书有用的,就别吝惜了。实在不够,就去西门里德源货栈找掌柜的取。”
阿继掂量着银子,谁说穷文富武,就算读书也不是一件便宜事,一卷书就得一二钱,明代的书一本就得好几卷,可不得一两银子啊。十两银子还真买不了什么书。
二娘又唤来富土,“哥儿要进城买书,麻烦富土兄弟陪着走一趟吧。”阿继刚要推辞,但转念一想,也没有说话。
两人来到村头,远远就看到左光先在等着,平日上学倒没见这厮来得这么早。一行三人朝着桐城而去。阿继来到明朝后,最远不过去到挂车镇边上的私塾,连挂车镇都没有正经玩一下。如今到桐城县城,自然心中也有一点期待。
从龙眠到桐城先走五里到挂车镇,然后再走十五里到县城。初夏江右,风物宜人,太阳破晓,洒在田野上,水稻正在努力的抽穗,看着一丛丛茁壮成长的稻穗,又是一个丰收年。大路上偶有农夫村妇拿着作物收成也跟着进城贩卖。
一路无话,一行人走了一个时辰来到了桐城城门边上。来到明代已有十个月,阿继这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头一遭。桐城这地方地处大别山东麓,正好位于安庆通往凤阳的官道之上,而且向东南拐去就可以到达长江边的枞阳镇,在那里的源子港上船顺流而下,一日一夜就可到达金陵,水陆通衢,造就了极其兴旺发达的商业城市。
阿继东瞅瞅西看看,粮店、布庄、盐铺、铁匠铺、金银首饰铺、南北杂货、酒馆食肆、客栈行馆林立,宽阔可并排行四辆马车的官道旁还挤满了摆摊的小贩,官道的空中飘扬着各式各样的旗子广告,斗大的“酒”字是酒馆,“松江”是布庄,一面黑字黄底的“杏林春”是史大叔说的药铺,各色旌旗五颜六色飘飘扬扬。
有茶楼茶坊,门上挂着水帘子,五内支起炉子,以茶招揽四方客人,专售梅汤、和合汤胡桃松子泡茶,几乎每一间都有说书先生在里面开讲,此时下午,也招来许多客人围成一团。
有酒馆、酒店,挂着大大的“酒”旗,二楼临街栏杆上坐着几个公子哥,攀栏四顾,说是喝酒,实在看人,街上红裙当栌,模样娇,体态盈,果然引来无数狂蜂浪蝶。至于酒中有没有搀水,则顾不得许多。
有席店,门脸挂着几卷草席,一个老人正跟客人讨价还价,这老汉满嘴自夸自家老实,可一转眼,趁着客人回身掏钱的时候,偷摸着将刚才客人挑好的席子换了下来,边卷着掉包货还边跟客人说:“添些,再添些。”真是岂有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