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张巧慧创业(2/2)
“世界变化再大,我们服务杨书记的想法从来不会变。”
“我看是你这副‘言必称利’的嘴脸不会变吧。”老杨摇了摇头,像是知道江奕的小九九一样:“今晚真的不跟我们一起接待王高官一行了?”
“不去了,晚上还有媒体见面会呢。日朝智子这个人···你懂的。”
“日超女士快成了你的专业背锅人了吧,而且刚刚你不是跟她说过你今晚有事,不去参加见面会了吗?”杨书记又一次逮住了江奕的矛盾之处,不过他也更加放心了:“你不去也好,免得他们在酒桌上又提出什么要求来。”
一次正面会议就能给他们这么多支持,真要在酒桌上不知道还能给出什么好处呢。
“行行行,我哪儿也不去了,就在家里休息一会儿,行了吧?”江奕也不脸红,反正耍赖多次,也不在乎这么一回。
临走,杨书记又想起来一件事情:“企业年金可是涉及数十万人的,你不怕以后惹麻烦?”
华国基层群体的投资意识还没有启蒙,或者说是一部分人的“选择性蒙昧”。赚了钱好说,一旦亏了就是你没提醒、没说清楚或者不是我理解的那样。
地方政府有很大精力是为这些“弱势群体”服务的,老杨担心江奕的小身板扛不起这么多的责任。
“堂兄说了,前几年可以承诺保底20%收益率。”
这时候的民间融资利率都在20-30%,杨书记听到这个收益率也没觉得突兀。只是,想想涉及这么多人的事情他就为江奕捏了一把汗。再想想江奕家涉及的产业,还是随便吧。
杨书记刚一离开,江奕忽然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刚刚被杨书记的存在遮掩的一种情绪显现了出来。
“小江老板,我等你很久了。”一个似曾相识的声音传来,其中的亲昵感让江奕起了一身鸡皮旮瘩。
原来是张巧慧在盯着自己,怪不得自己觉得怪怪地:“刘女士,你···找我有事?”
“放心吧,我就听到了最后一句话,其他的都没听到。”张巧慧噗嗤一声笑了出来:“我找你是想看看小江老板能不能给我们投一些资金?”
“投资要找韩经理和投资基金了,现在都是他们在负责。”
“韩经理早就同意了,上次刘阿姨跟你一起去的时候,我就跟他说过。后来老石一直不想做得太大,就没有答应条件。”
说到这里,江奕有些印象了:“石永界经理好像是想把股份多让出来一些吧?”
“他是想让出股份,可是不想扩大产能,也不想多招人。这次招标的打分结果我看到了,除了质量检测,其他项目打分都不高。订单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下降了20%。都怪老石,不敢投钱买仪器设备,就这个检测还算是一个失去双腿的人在那里严防死守的结果。可是现在技术进展这么快,你不投资新设备,别人都在争上游,过几年不就被人家超过去了?”不知道张巧慧积累了多少怨气,这次说起来就不停。
江奕看了一下结果,才发现还真是如此。他们获得订单主要还是bp机和交换机的零件加工、装配,唱碟机和学习机的订单没怎么捞着。问题是这两个方面才是增量最高的,特别是vcd碟片,都是每年几何级上升的。
一个受到万众瞩目的企业要是继续这样四平八稳,恐怕很难达到大家的心理预期。怪不得张巧慧想拉出一棒子兄弟姐妹自己干,厂里人的老同事们平均年龄这么大,也就是守成、不思进取了。
可是,真正能够决定企业前途命运的,也就是这些年龄偏大的老员工了。
江奕去过张巧慧等人的企业,当时顾及地方的面子、不好占据华国第一破产企业起死回生的荣耀。后来石永界想要让渡大部分股权却没成功,原来根子却是他们经历了一次失败,心理承受能力大大降低了。
只是这样越过石永界是不是有些小动作的嫌疑,
“不只是我一个人觉得老石太保守了,还有几个人想出来一起干,当然大股东还是老厂。”张巧慧看出江奕在犹豫,也知道自己背地里说老石的短处有些不对,可是今天的机会太难得,她必须搏一把:“好几个老同事不看市场看过去,总是说‘现在已经是过去员工人数的好几倍,我们还能玩的转嘛’,或者就是害怕订单今天有、明天没有的。反正就是思想上总是离不开过去的失败。”
张巧慧等人再次发起的企业成长太慢,江奕也觉得很可惜。这个企业要是成功了,示范效应将会非常明显,比地方政府十次劝说和广告都好。
“如果你们出来了,就不怕上游企业销售上不去、订单没了吗?招了那么多员工的话,每个月的工资都是多少钱?”
“你说的怎么和他们几个人一样?”张巧慧在江奕这里再次听到了同样的话语,心里不禁有些气馁了:“唉,或许是我们几个人太心大了,我是真的没想到,能做得通谈起民、王巧红几个人的工作,到底还是···”
或许是刘连秀和江奕上次的考察留下的印象太好,所以张巧慧很难接受这一点:自己一直奉为发展目标的腾龙、巨潮的老板,竟然也这么畏首畏尾。
“你为什么不说说自己的想法呢?”
“市场永远都在,订单也是。只要你踏踏实实地经营,没了这个订单还有别的,不就是换一套模具加工、换一个行业跑销售、换一个说明书学习吗?”张巧慧倒是干脆,说得也很轻巧,三言两语就把事情说明白了。
来料加工、组装厂不就这么回事么?研发基本上不用操心,市场也是定向几个大客户,张巧慧等人所需要做的就是严格按照订单的要求,做好质量检测。
只是,她这几句话还不能让江奕对她产生很大信心。毕竟,石永界才是企业的标志性人物。
“谈起民、王巧红又是谁?”
“就是那个残疾的,技术上可是一把好手了;两个人是两口子,巧红就是那个···你还派人去了她家里的,可惨了···”一旦说起家长里短的,张巧慧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逻辑方面明显地下降。
只是江奕恰好记得这回事。检测人员那张惨白的脸,有些生无可恋的表情,不只是触发了刘连秀,一旁的江奕同样也记忆深刻。
“他们家现在情况怎么样了?”
“现在可是好多了,小谈的技术那是没的说,要是他不答应的话,我还不敢带着其他人出来单干呢。”
江奕在张巧慧身上没有发现的“噱头”,忽然在谈起民身上找到了。
这是一个沉到谷底的人生,跟随企业的重生而成长,只是到了这个阶段还只是一个扶贫的故事,只能吸引感情丰富的八卦读者;如果再加上创业成功的事迹,很多人就能从中找到无尽的力量,故事就会成为一个青年在遭受命运的打击后身残志坚、磨练心智,最终成功打造一个明星企业。
创业精神,或者企业家精神,不就是老工业基地最紧缺的一环吗?
“如果让谈起民作为新设企业的形象代言人,你负责市场营销,石永界兼任监视,财务经理由我们派出,我们出资占股40%,你们能接受吗?”
江奕针对长期合作潜力的重点合作对象参股只能是20%,而且不是想分享收益,主要是为了派出财务人员,以免财务不规范。参股太多会让企业形成依赖心理。
无论如何,江奕希望给他们一个机会,所以才会对张巧慧等人的创业思维这么支持。
“太好了,我早就说小江老板···”江奕的思维转变太快,张巧慧差点儿没跟上,叫好之后才发现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只出资40%的话,是不是太少了?我们算上所有资产,还缺60%的资金。”
“今天的讨论会上,王高官已经承诺尽快落实引导基金,你们是不是可以试试第一单?”江奕也是刚刚想起这个思路,因为这会让整个股市有了华国的特色。
也就是说,在一个身残志坚、励志创业的技术人员之外,还增加了资本的力量,尤其是政府引导基金。
这又增加了政府职能转变的示范,有了一石三鸟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