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伏击清军(2/2)
嘉定三屠、扬州十日、广州屠城,四川的无人区,都是女真人南下带给汉族的。一个庞大的汉族,竟然被女真人,以汉族攻击汉族,利用矛盾各个击破了。这个民族最强悍的军队,都到女真人那里去了。这个民族的文武全才,比如袁崇焕、李岩,竟然被自己害死了。个别武将,竟然不得不养虎为患,作为自保之计。我们的民族是不是应该自己认真地反思一下!
一个历史久远的民族,就像一条原来畅通无阻的下水道,由于天长日久,逐渐被堵塞了。只有清除历史形成的污泥,才能继续畅通无阻地延续民族的生存。
这个淤泥,是不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把个人利益置身于民族利益之上,关键时候就去出卖国家民族的利益,就去当汉奸?
是不是民族“夜郎自大”的自大病,变成了不善于吸取世界的先进经验,先进技术,先进思想,最后被其他民族赶超还不自知。
个人的利益,个人的牺牲算什么,只要国家、民族能够避免灾难,牺牲了也会含笑九泉。
个人的利益完全可以与民族的利益结合起来,达到个人利益和民族利益都最大化。
古代的文人都是习文又习武,是什么时候,文人变得“肩不能担手不能提”?文人变得没有动手能力?
是不是“文字狱”堵塞了聪明的人民,变得不敢思考,不敢创新。
李岩的战马跟着其他战马在一起前进,李岩的思想在漫无边际地思考。
东方的天际,渐渐明亮起来,随着部队向下行走,太行山的身影在身后逐渐高大起来。逐步向下走,时不时出现一些低矮的小丘,再向东,就是平原了。
前面传来预定的设伏地点已经到了的消息。李岩纵身赶马向前面奔去,侍卫们也连忙跟上。赶到前面,李岩看两面各是一个低矮的山丘,中间,夹着有一百多米宽的山沟,道路就从山沟里面走过。他掏出望远镜看前面,山沟大约有四五里长。正是打埋伏的好地方。
李岩对李怀祯说:“你去看一看,靠北的山后面,可不可以拴马。每一个人带了两匹战马,一万多人,二万多匹战马,需要的位置比人还要大。
一会李怀祯骑马来了,说:“山后的山沟比较宽阔,有很多青草,也有树木可以栓马。”
李岩说:“走,把战马赶到沟里拴好,我们尽快吃饭。”
他们的战马通过一条沟,埋伏到北面的山后面去了。战士们都挑选青草多的地方拴马。马栓好了。部队马上就开始吃干粮。
李岩说:“大家就在这里把隐藏的帽子枝条插好,不要到隐身的地方采摘灌木青草。”
他对李怀祯说:“派几百人守战马。另派几十个人,藏在前面,遇到老百姓来了,就带到沟里面藏好,不要使老百姓造成不必要的死伤。”
接着,他们又步行几里,到埋伏的地点,埋伏起来。木鸟铳安排在前后两边。
李岩站起来一看,沟里根本看不到人,安安静静地。毕竟演习过,检查过了。现在是实战,谁也不敢拿生命开玩笑,比演习做得更好。
埋伏后等的时间并不长,就见从沟东边出现了人的影子。一百多人的先头部队,骑着马不快不慢地过来了。已经走了几里的山沟,都没有发现情况,后面的马车队伍来了,骑兵就在马车旁边走着。
李岩见前面的队伍快要出埋伏圈,后面的队伍也进了埋伏圈,大喊了一声:“射击!”
士兵们见清军慢慢地行进,心里早就痒痒地在等射击的命令,见命令一下,就对着自己最近的敌人射击。
一万人对付二千人,第一轮,就有敌人就有一千多人落马。
只见一个清军的军官用手指着向西的方向在大喊,这是女真人是肯定的了,因为听不懂他在喊什么。估计是命令清军向前冲,不远处就出山沟了。
他大声的叫喊,引来无数的箭矢,他马上就滚落到马下。
还没有死的清军,赶着战马向前面冲去。后面的清军则调转马头向后面跑去。
听到李岩的命令,前后用木鸟铳的战士冲下山沟,马上架起木鸟铳,迅速地装上火药铁砂子。突然袭击给他们赢得了时间。
当战马冲来的时候,没有人命令,就先先后后地点火了。掌握木鸟铳的战士在瞄准射击,一道火墙,挡住了前后的敌人。许多敌人滚下了战马。清军实际还没有拿出弓箭,或者大刀,就被射击,就丧失了生命。
等战士射二三轮箭的时候,就要用眼睛找那里还有活着的敌人了。
找不着活着的敌人,战士们就跃下山坡,向山沟里下面奔去。战士们掏出了战刀,向那些还没有死的清军砍去。李岩也装着没有看见,如果要包扎,这些要死不活的敌人,还要派人护理,麻烦得很。
战斗很快结束了。
李岩命令,派一半的战士去牵马,一半的战士打扫战场。李岩看,除了大多数马车是运的粮食,后面还有十几门红衣大炮。
李怀祯跑来请示,红衣大炮怎么办?李岩知道打埋伏最重要的就是尽快脱离战场,运上红衣大炮,行动就慢了。就说,我们一会走的时候,每一门大炮给它一个炸药包,把导火索留长一些,把红衣大炮炸了。
粮食很快就驮上了战马,敌人跑了的战马也捉了来。李怀祯报告,我们死亡二人,二十多人受伤,收获有几十包银子,估计有三万两。
李岩见伏击战已经胜利,就命令撤退。
等部队全部出了山沟,后面的红衣大炮就爆炸了。
这次伏击战,根据清点,一共消灭清军二千一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