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丛林尖兵(1/2)
在朦胧夜色的掩护下,3架“海马”直升运输机在32架米格Z—13战斗机护卫下满载着“暮光组”45名队员和11辆装甲车向西南漂移。
为了配合此次“三叶草”行动,军部特地调派了适合非洲各种复杂山地及森林地型的装甲车种。
5辆火力强大,同时配有与当下主战坦克相同装甲等级的“终极越野战车”——“狮王”:车身长5.22米,宽2.32米,高2米,空载车重2.6吨。30毫米全脂碳纤维防弹装甲,除了前后两排双人座外,在车后仓还设计一个可从底下旋转起的折叠式座椅,周围则是装满弹药和补给的悬挂箱。车顶则安装一门6管的“斯图卡特”重机枪,人员可在车内遥控进行360度角的射击,并在枪座旁配置了一架20发的穿甲弹发射器。满载时最大时速可达130公里,能源仓里的锂电池和四块全天候的太阳能电池板可供车辆跑上1200公里。
而另外4辆高机动性能的战车“沙豹”则是在削弱装甲和减少一名车载人员的情形下大幅提高机动性,空载车仅重1.5吨,满载时速可达220公里,一次充电可跑2200公里,其完美的机动性往往成为作战中骚扰敌军后方和进行侦查任务的重要武力。
除了给“暮光”配置这两种可适合近距离作战的战车外,军方特批了2辆具有远程协同作战能力的战车-----“复仇天使”。战车除了装配常规的装甲和武装外还配备了强大的远程作战武器“车载式弹导发射系统”,弹箱内装载了180发短程飞弹和悬挂四枚中程弹道导弹。
有了如此强大的火力配置和装甲,加之“暮光组”的单兵作战能力,整个小组足以和一个加强营匹敌。
“已经到达指定区域,雷达未发现敌机,准备空投。”一名“罗密欧”小队的指挥通过加密通信向3架“海马式”发出指令。
直升运输机底部的钢板缓缓打开,从底座出口处能清晰地看见被固定在机内的战车。
“松开固定!”
架在战车四周的钢筋绳同时松开,失去绑定的战车一辆辆被抛出机舱,并在空中逐一打开降落伞,11顶黑色降落伞缓缓向丛林深处飘去……
“快点!快点!看住后面的俘虏别让他们溜了,他娘的你给老子起来,走!”
一伙戴着红扁帽的叛军士兵端着手里的AK---47押解着100多名被掳来的战俘,战俘批着残破的单衣神情呆如木鸡般跟着前面人的脚跟走,等待这群人的将是凄惨的非人生活。
距离这伙叛军东南方200米的戈壁滩上,停留着11辆彪悍的装甲战车,与戈壁的色泽非常相近的战车外壳迷惑了敌军的视线。
“目标已离开,迅速通过。”耳机中传出清晰的指令,驾驶员随即发动引擎,车厢内装配的最先进无声引擎,只发出肉耳根本无法分辨出的细小摩擦声,缓缓地推进装甲车驶上坑泞的道路。
“副队,刚才被抓的战俘我看他们的耳垂都特别长,像是哈罗尼亚族人,而那几个押解的看帽子应该是‘红色森林突击队’的士兵,怎么这两个族的人也干上了?”一名眼睛特别小像“总是天不亮”的“暮光组”队员好奇地向蓝毅询问。
“哈罗尼亚原本和‘红色森林’是同盟,但2个月前,“红色森林”不知什么原因突然抓了很多附近部落的人,包括‘哈罗尼亚’、‘哥特’、苏丹等几个部族。”
“短期内向那么多周边的部族宣战,亚伯罕真是疯了。”
“猿人”也许是疯了,但从战果上来判断,“红色森林”的军事攻击非常奏效,被攻击的几大部族都没有组织起任何像样的反扑,数十万人的部族就在2个月内消失了。
“车队注意,前方是大片热带雨林,车辆切换伪装。”
每一辆战车外壳所使用的纳米涂料均是可以通过微射波控制色泽的转变,从而使所需要的色素凸显出来,根据分辨不同周边环境的色素源来调节壳的颜色从而达到伪装的效果。
就这样,切换成伪装术,和自然融为一体的战车无声地驶入大片原始森林,队员则各自监视着红外热感应仪和雷达,只要发现敌情,便可先发制人。
在一条岔路上,一名30岁左右的黑人神情焦灼地望着四面,似乎在等待着什么人。头顶上悬挂的烈日如同一块烧红的碳,煎熬着底下干涸的大地。
可这一切都未能影响到这名黑人,机警地眼神时不时向道路两旁张望,头上的汗珠像珍珠一样挂在黝黑的肌肤上。
临近下午1点的时候,黑人的眼珠突然被一道光遮住,闪烁的反光不但没有引起他的反感,反而右手从衣服内侧取出一块镜子,冲着光源处进行反射,同时带有一定节奏的翻转。
“是联络员!”
匍匐在沙砾上的“暮光组”两名队员收起对准那名黑人的狙击枪,其中一人朝后用力挥了挥手。
“你好,我是亚联体特战队队长林穆嘉。”
“我是‘萤火虫’二号,布恩,终于等到你们了,‘暮光’。”两双手紧紧相握在一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