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三章:匈奴军的分化——投降与主战(1/2)
“噼里啪啦,啪啦啪啦。”
最后一团石索投出,石块溅起的烟尘落下。
面露期待的匈奴兵卒们看到了他们最不想看到的一幕。
除去少数倒霉蛋防护不当被乱石砸倒,汉军就只有盾牌受损,衣甲上沾染了一层浮土。
咳嗽几下,揉了揉鼻子,伍长们看着人数比己方多,仍有一扑之力的匈奴军,没有冒然冲上去。
他们大声地商讨起来,故意让周围的士兵听到,以作安抚:
“拿石头扔人,匈奴狗是黔驴技穷了,居然觉得我们会被一群石头打败。”
“哎,说起来,往日里胡狗早就乱箭齐发,虽然伤不到人,应对起来也颇为麻烦。
“可今日战到现在,仍旧没见一支箭,一张弓呢。”
“是挺奇怪的,可我们又没动他们的弓失,总不能是他们自个弄坏吧?”
“也不一定嘛,匈奴狗总是能做出让我们大吃一惊的举措。”
“哈,那可真是够可笑的。”
“哈哈哈。”x29
有的听到了,同样觉得敌人够蠢大笑;有的没听到,看到同袍笑了,他们也就跟着笑了。
不过,他们没能笑多久,那些被震起的浮土就进了大张的嘴巴,一个个捂嘴咳嗽起来。
“咳咳咳。”x29
“……”
又是笑又是咳嗽,别说是普通大头兵了,连小头目也看不太懂。
脸上的绝望之色有所消散,小头目们互相交换眼神,有人开始做起了不切实际的美梦:
“天佑我大匈奴,汉人无端发了癔症,疯了。”
“喂喂,没这么巧的事情吧,汉军应该是嘴巴长得太大,土进了嘴巴才咳嗽的……”
“就你懂得多,还不准我死前做一回美梦吗?!”
就在小头目们自我麻痹、自我欺骗之际,普通兵卒们也有了应对动作。
和非要找个理由,替汉军解释的小头目不同,不太聪明的大头兵们有一个优点——想不了,那就不去想好啦。
汉军一会笑一会咳嗽的原因是什么,这很重要吗?
不,我们只需要知道,汉军没有像战前头目们交代的那样,一顿石头砸过去,砸出了破绽就行了。
“果然是这样,我就说,汉军怎么能被一群石头打败。”
“头目们骗人,他们说扔完石头汉军就会不稳,现在分明没有。”
抱怨和马后炮乱糟糟响起,偶尔有几个理智尚存,知道现在该做什么的兵卒试图引导,也被无处不在的杂音淹没下去。
“一波石头不行那就再扔一波,两波石头砸下去,总是能出些效果的。”
“石头从哪来?”
“我们刚刚不是被射倒了一些人吗,石头就从他们身上拿。”
“可现在乱成个样子,还有谁会听号召,去拿石头?”
“有一个也没有强。
“倘若你我就跟那些蠢物一样,就知道在那抱怨,把最后的珍贵时间通通浪费掉,我就是被汉军砍了脑袋,也不会瞑目的!”
“好,你去拿,我去喊,能喊几个是几个,能拿几个是几个,就让这些蠢物去死吧。”
头脑清晰的两人迅速达成一致,分工合作。
“哗啦,哗啦。”
一人去远离队伍,来到刚刚留下十几具尸体的地方,就像是勤劳的小松鼠一样,弯下腰,一袋一袋地捡起失去主人的投石索。
“汉军马上就要打过来了,还有血性,想跟汉军较量较量,不服输的,跟我来!”
一人硬生生推开一条从角落边缘到人员密集处的道路,张开双臂,大声呼喊,试图重新鼓起同袍们的反抗意识。
一言激起千层雪,就像往一谭死水里扔了块大石头,当场就炸了。
……
匈奴军前有汉军这只虎,后有督战队这头狼,看似走投无路,只有拼死作战一个选项,非常附和背水一战的要求。
其实不然。
由于某种约定俗成的规矩,汉匈双方在交战时,如果发现敌人力量,怎么也打不过,除了奋战至全军覆没,还有易帜投降一路。
这和道德底线无关,也不是什么民族劣根性,纯粹就是士兵想活下去,不想埋骨异域。
这种事情匈奴做过,休屠、浑邪二王,十万部众降汉;
汉军也做过,浞野侯外出寻水被俘那次,二万大军“全军覆没”不是都死了,而是在护军郭纵、渠帅维王“按汉律,亡将军归者死。今归亦死,降也死,降匈可乎?!”的撺掇下,成建制投降了匈奴。
还有李广利大战余吾水那回,七万大军出塞,一个兵都没回来。
除了一个阻止投降的长史被砍死,其他军吏在全家老小被杀的李广利带领下,投降了匈奴。
消息传回来,只怕是把那“任人唯亲”的皇帝刘彻脸都抽肿了。
紫轩(冒头):活该,人家李广利再怎么废物,也是忠心耿耿给你老刘家卖命的。
结果你在他出塞的时候,把人家的政治盟友、儿女亲家,帮助你镇压太子叛乱的丞相砍了,原因是“请立昌邑王为太子”。
不是,戾太子一年前被你逼死了,燕王广陵王早早被打发出去,齐王英年早逝,唯一的对手刘弗陵又刚出生没多久,昌邑王小集团此时不争,要什么时候争?
难道等你杀了钩戈夫人,给霍光留《周公负成王图》,明确少子弗陵即位的时候再争吗?
人家刘屈氂和李广利给你卖命十载,图的不就是外甥/妻族能当太子,当皇帝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