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我干的事,我负责(2/2)
年轻人龙行虎步,已经迈到政府大门处,夕阳笼罩着朱红色大铁门,折射的万道金光铺在年轻人的身上,彷佛蒙上一条金莎。
看着年轻人踏上夕阳余晖铺洒的金光大道上,田紫山神情恍惚,他忽然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中阳里人的好日子要来了。
……
……
走出浉凌区政府大门,刘辰重重地吐出一口气,他不敢回头,他怕自己会后悔,他怕自己会忍不住欣喜地答应田紫山。
既然选择了仕途这条路,没有人不想被提拔升官,没有人不想进步,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官场高处就是升官,刘辰也是凡人,一样不能免俗。
合浦乡虽然没有柳林镇大,但那好歹是一级乡政府,治下管辖八个村七万多人,实实在在的正科级实权干部,刚毕业一个月,刚参加工作半个月,就从村支书升到一乡之长,想想刘辰都觉得兴奋。
当他刚听到田紫山说出区委决定的时候,他脑海中第一个反应:如果秦建邦秦家人还有那些一心想要看自己笑话的人知道这个消息会是什么表情?
想想都解气。
想到中阳里的老百姓,刘辰膨胀发热的脑袋渐渐冷静下来,他突然想到如果他走了中阳里的老百姓该怎么办?
并不是说中阳里离了他刘辰老百姓就得饿死,但刘辰觉得作为中阳里的村支书,中阳里的三大害还没有除,事没有办完,他不能走,这是刘辰的原则。
铲除刘国昌兄弟,对于义阳或者浉凌区政府来说也许是大快人心的好事,但对于中阳里或者浉凌区的茶农来说却不一定。
在他们眼中,刘国昌兄弟是能招来南粤茶商的大功臣,是能提高茶叶价格的能人,是能切实给他们带来收益的恩人,是能让他们吃得饱穿得暖有屋住的好人。
政府眼中的坏人,在老百姓眼中却是好人,这很讽刺,在现实生活中却很常见。
只能说各有各的出发点,政府是从党纪国法的角度考虑,老百姓更多的是在乎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利益,倒不是说普通百姓市侩是非不分,只能说他们更实在。
从长远来看,一旦刘国昌在南粤贩卖文物得来的钱不足以补贴茶叶高买低卖的差价,那这个循环早晚也得捅破,茶叶价格早晚得回落,从这个角度来看,刘辰、田紫山提前捅破了刘国昌虚构出的中阳里茶价高的泡沫。
从长远来看,这是好事,有病不治,等病入膏肓了,再找医生就晚了,但就眼下来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摆在面前,没了南粤茶商,中阳里甚至浉凌区乃至整个义阳地区的茶叶销量和茶价都要受到影响,这些靠茶叶吃饭穿衣的老百姓怎么办?
刘国昌兄弟是他刘辰扳倒的,“南粤茶商”是他刘辰抓到派出所被枪杀的,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中阳里茶价的跌落与刘辰有间接的关系。
我干的事,我负责,这是刘辰一贯的行事原则。
琢磨到茶价,刘辰心里有一个疑问,既然刘惜福能在南粤贩卖掉文物,说明刘国昌兄弟有这方面路子,既然他们可以,为什么当初从古墓搞到文物后,不直接跑到南粤销赃发笔财,然后想干什么都可以,为什么一定非要窝在义阳这穷乡僻壤的山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