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考古学家(2/2)
是明朝古董?
程安安惊讶。
傅晓城问:“师叔您看是来自于哪个地方的铃铛?”
“还不能确定来自哪里,看它顶端有个细小图形,像家族族徽,极大可能是世代传下来的,”师叔放下手中的铃铛,疑惑问他:“你们从哪里得来的?
傅晓城解释:“这是师傅从曹爷爷家的小孙子身上取下来的。”
师叔听说是曹姓,想到多年的好友,问:“你说的是曹善财?”
傅晓城给师叔续茶,继续说:“是的,曹启旺是他小孙子,小名叫旺仔。
去年到湘西待了1个月,也是怪了,回家后昏睡不醒。
曹爷爷到武当山请师傅下山为他治病,他人醒过来后忘记了大部分事情。
师傅发现他身上铃铛有蹊跷,取下后和爷爷们一起研究,也查不出这铃铛来自哪里,所以特地让我拿过来给您帮鉴查。”
师叔拿起铃铛摇了摇,感觉声音似乎不一样:“嗯,刚才我看了很久,确实有些古怪,你们先坐,我去找工具。”
师叔起身上3楼。
程安安悄声问傅晓城:“怎么我不知道铃铛这件事?”
傅晓城说:“前几天师傅拿给我,我也才知道的。”
程安安看着盒子里的铃铛,发自内心的敬佩:“师叔好厉害啊,一看就懂。”
“师叔以前是考古界的。”
“他和师傅是同一派吗?”
傅晓城原本不想说,抵不过程安安的追问,道:“说来话长,师叔年轻时跟队到神农架考古遇难,师傅正巧在山上采草药救了师叔一命,后来师叔拜师傅的爷爷为师,成了不出家的火居道士。”
“这么说,师叔也是师公徒弟,道行和师傅是一样了?”
“各有所长,师叔擅文、太极剑。”
片刻,师叔捧着一个木雕盒子走进来,3层的翻转盒子,像变形金钢变身似的,打开就成了一个小型工作架台。
工具虽繁多,却摆放整齐。
傅晓城帮抬了盏台灯过来。
刚连上插头没几分钟便停电了。
师叔手上的工作只能暂停。
傅晓城检查总闸,发现线路跳闸。
师叔才记起来,这楼的线路已安装了多年未更换过。
平时他过的是半隐居生活。
早睡早起,烧水做饭用的是柴火。
极少用电子产品,电话一年没打几个。
看着天色渐暗,也到晚饭时间了。
征得师叔同意,三人一起步行到餐馆用餐。
餐馆食材新鲜,大锅翻炒,上菜速度极快,腊肉炒笋、凉拌松花皮蛋、片片鱼、板栗煨鸡、枸杞子煲猪手、油麦菜。
结账时老板看是玄清子带来的熟人,给打了折。
饭后送师叔回去,师叔留2人住宿,傅晓城说已找了客栈住宿,且程安安是未婚女子多有不便,等师母回来再商议。
第2天,早餐吃的是镇上有名的老谭保靖米粉。
店面占30平米,9点钟食客较多,很多人慕名而来。
粉条外形较粗,q弹,有嚼头,将油、秘制佐料入碗底,粉条入水煮好直接倒入。
傅晓城浇上一点点潲子,洒上姜、葱、配料,另加了2个煎蛋,将2大碗粉条端到程安安面前,说:“吃完后先去师叔家。”
“好的。”
程安安递了双筷子给傅晓城,将自己碗里的葱花挑了出来,粉条味道实在美味,连吃了2碗。
开车到了师叔家。
师叔给他们泡了壶茶说:“昨晚睡前我突然想起,这铃铛上的图腾很像以前在一本书上见到的,趁现在光线好,我要上书房找找。”
然后拿了放大镜上了3楼。
傅晓城计划给整座房子更换新的线路和电闸。
丈量了大概需要的材料,便开车出去采购。
程安安则留下帮师叔一起找书。
这座房子在修建时,3楼是特意挑高建的,看来是为了这占据一层楼的书房而建的。
书房正中置了2张办公桌,1张常规鉴定文物的工作架台。
四面墙内陷式书架,每扇书墙均有一个高低落错的窗台,洒入室的光线很足。
书籍分类像图书馆,按范围主要分为3大块。
东、南方向收藏的是专业性图书。
西面是少数民族图书。
北面收藏的是综合性图书,2个移动梯。
师叔站在移动梯上左右两边移动。
每拿一本书快速翻页,落书回柜,动作一气呵成。
程安安问:“师叔,要找的是什么书?”
“一本记录明朝家族族徽的书,没记错的话,应该是线装书,临摹的。”
师叔又翻了一本丢回柜内。
这里的线装书占了70%,字体各式各样,有隶书、行楷、篆书、草书、还有极少见的甲骨文。
程安安坐在地板上一本本的查找。
翻到一本讲唐朝农业种植生存的线装书,看了一眼便停不下来。
慢慢挪到了书房外的长廊凳子上,倚靠栏杆而座。
傅晓城拿着电线上楼梯看到的正是这番情景。
在走廊上看书入了迷,有人上楼,她也没发觉,这厮的警觉性也忒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