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素昧平生(2/2)
老头一席话说得数不近心花怒放,连连点头,激动得都说不出话了。不过,老头突然又道,“你这个布虽然不错,但还卖不了!”数不近笑容又僵硬到了脸上。老头安慰道:“不要紧张!不是布有问题,而是你少走了一个程序。你这个布又宽又厚,用料很实在,应该是三匹多一点(古代那个时候,布的单位用“匹”。当然匹跟马没关系,一匹布大概就是一个成年人一身衣服的量),估计也很好卖。但是市集里有规矩,不是什么人都能随便卖布的。为了保障买卖公平,也为了防止偷工减料,所有的布必须经过‘贾师’盖戳才能买卖。”
所谓“贾师”就是市场物价管理员,同时兼负发放市场准入许可证的人,这样的人在市场里当然是很吃香的。
不仅很吃香,还吃回扣。数不近抱着几匹布,满头大汗的挤到贾师面前的时候,发现如果要让人家盖个市场准入证,必须要钱,否则不给盖。
春秋那个时候,也是有工商管理税的。每个国家都不一样,宋国自古有经商传统,工商税比较低,十取其一二左右,各种商品是不一样的。象粮食什么的,因为已经征收过了,是不用再交税的,但是布是要交税的,只不过跟今天一样,是在交易完成以后再交。象贾师这种则不是交税,而是纯粹收受贿赂。收税的另有其他人,收税的叫廛人(音,缠)。
数不近没钱,好说歹说人家就是不给盖,要盖就盖个中品章子。中品的布和上品的布价钱差好远,数不近家的布,上品都算好的。如果被盖了中品的章子,那就等于损失了一大笔钱。数不近一气之下不盖了,又把布抱了回去。
老头正在帮数不近照料着摊子,他吃惊地看到数不近满脸怒气的抱回了布,再看数不近那三匹布上并没有贾师的章子,就明白发生了什么。老头笑了笑,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最后还是什么也没说,只是苦笑着摇了摇头,回到了自己的摊子上去了。
“卖稷嘞,上好的稷,又大又圆,过来看一看那!”数不近一怒之下,竟然张嘴开始吆喝起来。你还别说,虽然这广告词不怎么样,听起来比较俗,但是管用!真就有几个人马上就过来看了。虽然有的人也就是看了一下就走了,但是毕竟有人来问价了。
“一枚半大布一石?“很多人听了后,摇摇头就走了。
价钱是季献刚才告诉他的。季献坚持认为,这个是自己吃的,值这个价,少一个子不卖。数不近一点经验没有,什么都听季献的。他给人解释,这是自己的存粮,是最好的稷,绝大部分人听了后都不买账,因为他的价钱比市场价高了两成。来市场买他这种小散的人,大都是等米下锅,图便宜的。那些大商家,囤货多,信誉好,价钱自然也高,偶尔有人家里拿点散粮出来兑卖的,基本上都是等着用钱的,不会是太好的粮食,也不会是太高的价,不然卖不动。数不近一家不知道行情,上来就用了自家最好的粮食,以为能卖个好价钱,其实不是那么回事。不过季献也没说错,象他家的那种粮食,按本身的价值,就是那个价,但在数不近的那个临时摊位里,就是卖不动。所以,所谓做生意水深就是这个道理。这还是几千年前,一个农户随便卖点东西都这么多弯弯绕子,到今天的商海沉浮,经济活动更是成为人类的最高智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