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宋末不偏安 > 第三十七章 赵明诚解经

第三十七章 赵明诚解经(2/2)

目录
好书推荐: 初夏的觉醒 开局黑科技只有我知道剧情 权游从领主爆兵系统开始 我孩子的妈妈是大明星 阴阳主宰者 我不是真的仙帝 我成为了光明神 我的孢子分身 诸神最后的希望 漫威修炼秘术

想到自己拔擢几年的这一批青年官员是这种品质,赵煦不禁陷入深深的怀疑当中,是自己眼光变差了还是这群人太飘了?

赵煦不由又想起自己近两年特意拔擢的郭知章、赵挺之等人,月前也让他们出使辽国了,不知道他们又是否会让自己继续失望。

被打击的很惨的赵煦还是收拾了一番心情,继续批阅奏章,其中一封太学博士陈师道的奏疏引起了他的注意。

陈师道是苏门之人,理所当然的在赵煦心里是被归为元祐一派,陈师道也知道赵煦不喜,故任内几乎不主动上奏章,所以赵煦很好奇这位稀客有何见教。

大致翻看了,是推荐太学生文章的,没意思,赵煦正要合上奏章,却突然扫到一个人名,赵明诚!

赵煦近来多次见到这个名字,加上每天都看日报,其名已经简在帝心,自是再熟悉不过。

这下赵煦来了兴致,又从头细读过奏疏后,打开夹在奏疏里面的赵明诚私试答卷,这书法水平就让赵煦大为赞赏,细看其内容,更是内心震动不已,久久不能平复。

比如,其中一道诗经题为“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出自《诗经·大雅·思齐》,原意是文王以身作则于妻子,使妻子也像自己那样为德所化;然后又作表率于兄弟,使兄弟也为德所化;最后再推及到家族邦国中去。

这三句颇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味,《孟子》也引用过此句以阐述推广德行恩惠对天下太平的重要性,出此题之意也是想让应试者从这些方面去答题。

赵明诚借用孟子等人的例子,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即德行与恩惠尚且需要经过在家里试行然后推广到整个国家,那朝廷出台的政策为什么不经过这样的一个试点过程呢。

一个政策如果不经过试点直接推行全国,即使在朝堂上考虑的再全面再具体,实际施行过程中也势必会产生各种各样复杂而深刻的问题,若是官员处置还失当,更可能直接酿成惨剧。

接着,赵明诚提到政策施行如果进行试点,那么在试点过程中,就可以提前发现其弊端,制定出详尽的施行办法,不至于施行全国时出现手忙脚乱、朝令夕改的现象而空耗国力。

另外,试点也具有示范作用,上至百官群臣,下至庶民百姓,均可以在试点阶段看见其效果,再做置评,大臣们也能借试点的示范效果更好的推行新政,减少阻力。

然后,赵明诚将试点引申到新政的施行,变法派可以由试点看出自己的问题,加以改正,并用施政后的效果来说服守旧派;而守旧派亦可有的放矢,言之有物,而不是满口的祖宗之法,或者搬出二后放大招,更不是纯粹的为了反对而反对。

守旧派监督新政提出改善建议,变法派完善新政并逐步从试点推开,两党完全有理由可以共存,根本没必要进行党争,二者互补总结得失利弊进行完善,最后再推行至全国,又何至于有党争之祸。

最后,赵明诚表示,事实胜于雄辩,再多的嘴炮并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要改革,要推新政,就要做好试点及监督工作,这才是一项好政策的必经之路。

赵明诚这篇经解之论显然不拘泥于传统的观点,彻底跳出了大家都写惯了的舒适区,直接另辟蹊径。

而且还不是那种强行为了新意而进行的穿凿附会,确实见解独到,至少在大宋,这种论点还是相当有冲击力的,毕竟此时包括皇帝与士大夫都是整体施政的思维。

ps:本来想贴自己写的一段文言文阐述的,考虑到自己并不是古文大家,又影响阅读体验,还是不献丑了。

目录
新书推荐: 年代剧:老曹的潇洒人生 谍战,都别猜了,我真是卧底啊 民国:王牌飞行员 长津湖:从新兴里打到汉城 最强合成旅 唐功 惊涛落日 谍战:红色掌柜 横推亮剑 谍战:我能听到心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