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代销店(2/2)
郭永年点点头后,又说,“小坤,你主意多,帮哥想个能赚大钱的门道好不?再脏再累、再苦再难的事我都能干!”
郭永坤哪里不知道他还是没有释怀,苦笑道:“哥,现在赚不赚钱不是重点,重点是你该做点什么,然后能让妈同意你从食品三厂离职。懂么?”
“那……你说做什么?”
“我不是在想嘛。”
“要不……”郭永年思索着说,“我也像小光一样,弄个挂靠的废品收购站,就跟妈说赚得多,她应该能同意。”
“不行。”
郭永坤摇头,这事他早就考虑过,但老母亲是不可能同意的,能赚多少钱是另外一回事,虽然她很爱钱,但在儿子的前途和金钱之间,她肯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
毕竟在这个年代人的思想观念中,一个收破烂的能有什么前途。
上次的知青聚会上,小光的遭遇不就是很好的证明吗?
开废品收购站怎抵得上在国营工厂上班?
说个最现实的问题,处对象的难易程度都不一样。
而1981年,这样一个年份,私人想做点正经的、同时又被人瞧得起的营生,是真的难哪!
投机倒把你再有钱都没用,人家照样看不上,而且还犯法。
假设有门手艺,凭手艺养活自己,干些小买卖,譬如弄个街边小吃什么的,倒是没人会说闲话。
但还是那句话,又怎比得上在国营大厂工作?
通常做这门营生的人,只是被逼无奈,进不了工厂,生活让他们必须做些什么来维持生计罢了。
“小坤,渴吗?我去买瓶水,一天都没喝了。”
俩人路过一家供销店时,郭永年舔着干裂的嘴唇说。
“带瓶吧。”
郭永坤点点头,望着他哥走进店里,自己则在门外候着。
这年头还没有什么矿泉水,而汽水都是玻璃瓶的,喝完瓶子要退给人家。
当然,也可以不退,就是一分钱的问题。
不大会儿,郭永年就拎着两瓶桔子汽水走出来,已经起开了,郭永坤接过就灌,一口气干完。
天是真的热,那怕快黑了依然热气蒸腾。可惜这汽水不是冰的,只能解解渴,对降温毫无作用。
郭永年倒是喝得稍微慢一些,郭永坤等着他,手里拎着空瓶,眼神四处乱瞟,无意间却是瞥到店里的一块牌子。
挂在墙壁上,十分显眼,就像后世的营业执照一样,上面还有红戳公章,当中印有三个大字——代销店。
他瞬间眼前一亮。
对了,计划经济时代,私人倒也不是全然做不了体面营生,只能说非常罕见、少到人一时难以想起。
而代销店,就是其中之一。
这跟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社会发展,有着很大关系,昔日的供销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的日常需求。
你供销社的触枝再多,也不可能延伸到每条街道、每个社区,而如果买瓶酱油都要长途跋涉的话,人民群众是会有意见的。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供销系统推出了一项新举措,那就是代销店,跟后世的小卖部差不多。
不同的是,无需再找货源,里面的商品由供销社统一供货,统一定价,需要的票据也一样不能少,利润没有那么高,税收自然也是有的。
但是,这绝对是一个体面的营生。
后世八零九零的年轻人回忆一下,或许还有印象,小时候离家不远的小卖部有没有,有时候家里没钱了,还会去赊点食盐味精啥的。
有的只是感谢,谁会瞧不起?
郭永坤上辈子就认识一个这年头就干了代销店的人,后面90年代又开了超市,买了桑塔纳,儿子结婚时,还买了块地,起了六层联排房,只留一户自用,余下的全部出租,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