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5章 两难的抉择(2/2)
朱元璋虽然是个成功的例子,但是又有多少人和朱元璋一样,甚至经过比朱元璋还要过分痛苦挫折后,却无法当上皇帝呢?为什么别人就当不了皇帝而朱元璋却行呢?
陈弈城这么说只是想证明,一百个人经历同样的悲惨童年,也许有的人长大会变成罪犯和坏蛋,但也有的人能发愤图强成为王者,只要有好的引导和际遇,不需要经历这样的挫折一样能成才!
经过长期的相处,陈弈城觉得朱元璋就像一块璞玉,一块良材,一张优质画板,只要陈弈城肯用心的在上面雕琢描绘,难道不比让他经历各种折磨痛苦更好?
苦难虽然可以磨练人的意志,也铸就了朱元璋坚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变得残忍、猜忌和多疑。建国前的朱元璋是忍忍果敢的代名词,但是建国后呢?整个明朝似乎都陷入了鲜血和屠杀之中,无数的功臣被无情的屠戮,难道这和朱元璋幼年的生活一点关系没有?
陈弈城不过是个普通的现代人,他不敢称自己的教育方法是王道。但如果任凭朱元璋随着历史去走老路,那就绝对只能是邪道,也许邪道能够红极一时,甚至依靠邪道夺取天下,但也只能夺城而不能守城。
就好比一个正直的人得到了一件宝物,那自然是十分珍惜爱护。但如果换成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呢?那就只能成天想着怎么才能利用这件宝物去赚钱,也许是待价而沽,也许是搞个展览什么的天天想着榨取其中的利益。很浅显的道理,但这就是王道和邪道的区别。
虽然国家和宝物完全是两码事,但从其中隐含的意义不难看出,历史上的朱元璋虽然想建立一个完美的帝国,但是却充满了私心和占有欲,他不允许那些挥洒血汗卖命追随的开国功臣和自己分享那甜美的果实,即使这颗果实被他放的烂掉也在所不惜。
就像野史中记载的一段,朱元璋的太子请求朱元璋不要枉杀功臣以免动摇国本,朱元璋听了后将一段荆棘扔在地上,让太子去给自己拾回来,但太子却惧于荆棘上的刺不敢去拿,朱元璋说了一句话:“你怕刺不敢拣,我把这些刺去掉,再交给你,难道不好吗?现在我杀的都是对国家有危险的人,除去他们,你才能坐稳江山。”
多么的自私狭隘?那种缺乏容人之量的心胸和建国前无数人追随的明主几乎是判若两人,无数历史评论都指出朱元璋是个“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的人。
在陈弈城眼中,这种极端的性格就是朱元璋童年的遭遇所衍生出来的不良品格。学好难,学坏易,好的品质可以培养出来,坏的品质不需要培养也能影响人的成长。
这样的事实摆在眼前,难道陈弈城还会忍心让一块良材美玉先经历痛失亲人再经历流浪挫折吗?即使心地再善良的人也会变得偏激狭隘自私自利吧?
人情冷暖这种东西大家知道就好,一旦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就会对亲人朋友和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失去信任,最终朋友变成利用对象,亲人变成陌路打酱油的。
朱元璋的前半生是辉煌充满人情味的,但后半生直至死亡,他都是孤独寂寞的,越是寂寞他就越狠,越狠就越被人疏远,大明皇朝没像秦朝那样经历二世就衰亡,还得多亏有个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否则凭朱元璋选的皇太孙朱允炆,真不知道能把大明皇朝维持多久。
16977.16977小游戏每天更新好玩的小游戏,等你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