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黄飞鸿男儿当自强》(2/2)
当黄飞鸿将白莲教徒痛打一顿之后,他们就起声了:
“黄师傅打的真好。”
“黄师傅收徒弟吗?”
“什么时候再打?”
他们是彻彻底底的看客,像路障一样围绕在人身边惹人心烦。
电影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小民形象,他们耐心的打着麻将、兴冲冲的去买彩票、懒洋洋的抽着大烟、买白莲教的灯笼保平安...
懦弱、欺善怕恶、愚昧无知、胆小怕事、作壁上观、寄望侥幸、目光短浅、善恶不分、缺乏公益精神,这就是电影中刻画的当时一般中国民众的形象。那么现在的国人呢?将来的国人呢?
这是一场自救!
只有中国人才能救中国人!
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
他人虽然可以帮助,帮得了一时,可能帮一世吗?
最终还是要靠自己!
同文馆的学童们;
白莲教的信徒们;
革命者陆皓东;
提督纳兰元述;
英国领事馆;
黄飞鸿与十三姨;
这一个个人物都是当初那个时代的鲜明人物的代表!
《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故事发生在清末的广州,相对其他地区,这里应该算是比较开放的地方。满清闭关锁国时也曾独留番禹(即广州)作为通商口岸。康有为也曾在此开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一边是革新,代表着中国的未来,另一头是守旧,象征着变革带来的阵痛,人们身处愚昧中的彷徨。
那么,革新是否一定好呢?
譬如《男儿当自强》里的纳兰元述,也知道电报铁路是促使中国进步,何尝不知道白莲教祸国殃民?可是为了镇压革命党,牵制洋人,他们不得不放纵白莲教滥杀无辜。
纳兰知道革新的重要性,可为何还要阻止呢?
这就是身为那一个时代他这一层身份的悲哀、悲凉...虽然纳兰这一个角色在电影中死的过于突兀。
可真的不能磨灭纳兰在男儿当自强的重要性!
以纳兰元述为首的一批眼界开阔者,因忠于清政府的腐败,与英雄失之交臂。同时,孙中山等革命先行者也被添加进了情节,他吟诵“但愿朝阳常照我土,莫忘烈士鲜血满地”的祝愿,昭示了光明终将到达的信念与决心。
这一部当中,以白莲教为例批判了中国人的某些民族劣根性。白莲教徒一刀切地抵制外来文化,固步自封,实乃不可取之举,那个小女孩的死就成为了愚昧的牺牲品。
纳兰这一个人,怎么说呢?
纳兰元述是另一个让人心痛的角色。
他也有一身好功夫,他也爱国。可惜他方式是维护一个摇摇欲坠的朝廷,包庇一群盲目无知的暴民。
他看不到路,就在暗夜中越走越远。走到生命的尽头,依然是为了扼杀另一群想要救国的人。是一颗争强好胜的心负了他的本事,是在这乱世中毁灭了良知。
与他相比黄飞鸿是幸运的,因为黄身在民间。假使飞鸿是朝廷的人,他不会走上邪路,但他会比纳兰元述更痛苦,因为他不但一样无法救国,而且良知会灼伤他。
所以对纳兰元术这个角色可以用“怒其不正,哀其不明“作结。
整部戏中飞鸿留给我的印象是皱着眉头的,甚至是忧心难平的。
这也正体现了编导们的忧心。
这样有责任感,丰富内涵的电影,又加入了精彩绝伦的对打和含蓄的爱情,让观众怎能不喜欢!
一部电影,浓缩了功夫、时代、国家、民族、革命、文化和情感。元素之多剧情之精华,真无愧于其“onceupontimeinchina”的译名。
个人认为,黄飞鸿三部曲中,最重要的一部就是第二部《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这一部将主题升华了,真是无愧于《中国往事》这一个名头。
故事开始于1895年,那一年清廷于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割让台湾。中国的虚弱再次暴露在世界和国人的面前,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开始救亡图存。
电影中,他们如同现代游行者一般,高举标语呼喊口号,“支持公车上书”“反对马关条约”“反对割让台湾”。
同时,一群白莲教信徒在开坛做法,焚烧西方传来的器物。
在“男儿当自强”的音乐声中,佛山民团的旗帜飘扬,一群年轻人在海边的朝阳下练拳。西方人在火车厢里举着刀叉用餐,中国的侍者则以熟练的步法为乘客上菜。
主角黄飞鸿和徒弟梁宽则因为坐不惯火车用不惯西餐,一路上闹出了不少笑话。
剧情就此展开...
而拍摄也就此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