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魔法 > 傲游仙凡间 > 第二百三十一章 佛道儒对于因果的看法

第二百三十一章 佛道儒对于因果的看法(2/2)

目录
好书推荐: 始祖神魔 赘婿出山 安解玉连环 世子接驾,十里红妆! 我在食戟做黑暗料理 转世情暖爱未央 若待此情成追忆 永恒巫主 我真是大昏君 我投篮实在太准了

有言道:“缘在天定,份靠人为”;逻辑上:先有缘才有份,有缘份不怕经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缘分尽了即表示二人由于某种原因而分开了,再也没有转圜的余地了;

缘分未尽即表示二人经历了一系列考验最终以团圆而收场。天缘是无需刻意安排,不管你有意或无意选择哪个场合,只要你不要闷在狭隘独处的角落里独自眠舔着伤口惩罚自己,只要你迈步踏出去,自然会邂逅临近左右各色各异的人。

“缘”,让不约而同的人邂逅相逢、相识、相恋,“份”是发自人的意愿,需要有联络的途径紧紧相连。

联络就像两艘游荡大海的船只各奔前程注定分离,有了联络方式就像隐形的绳索将彼此环扣相互牵引着,不被巨大的空间骇浪冲散流失掉相邻左右的福份。

而“份”则需付出可以延续维持天缘的长久,需要与对方打破陌生隔核,逐渐建立感情建筑生活中彼此的牵系,为的是不再使缘份因时限的到期而时空归位再次隔绝流逝掉机遇,从而使两个人又转化回毫不相干的陌生人遗落在天崖各处。

道教讲“承负”即佛教中的“因果”,但又不同于“因果”!

“因果”是针对于个人,谁种因,谁的果,与他人无关;“承负”包含“因果”,但更进一步认为:个人的善恶行为,不但影响个人,而且影响氏族、王朝乃至空间位面的和谐。

例如说前辈行善,后人得福;今人行恶,后辈受祸。因为有“承负”,所以今世有的人一贯行善,但却经常得祸;有的人一直行恶,但却经常得福。道教认为,这是由于“承负”使人蒙受的。

即本人如果造恶,子孙就会得祸;本人如果行善,子孙就会得福。同样,本人的命运是在为祖先承担后果,祖先如果造恶,本人就会得祸;祖先如果行善,本人就会得福。

就如同祖辈积财,后辈享受,祖辈欠债,后辈还钱一样。即“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之理也。

无为的思想,源于老子的:“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因此道教以“无为”作为得道意、得天心、致太平的根本。

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魏晋以后“无为”逐渐成了道教社会观的基础。河上公在中说:“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精神,治国则有益万民”。

所谓“治身”的“无为”,应当“无为事主,无为事师,寂若无人,至于无为,”这样才能全身、去危、离咎。所谓“治国”的“无为”,应当按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来治理天下,这样才能使黎民百姓得益。

怎样才能做到“无为”呢?指出:“欲求无为,先当避害。何者?远嫌疑、远小人、远苟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慎力斗。

常思过失,改而从善。又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时机、通术数。是则与圣齐功,与天同德矣”。

可见道教的“无为”,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应该努力学习,积极进取,通晓自然和社会,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所以说“无为”并非无所作为,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应该按“道”行事,处世立命必须摒弃妄自作为,远祸慎行,追求朴素节俭、清静寡欲的境界。

儒教是讲“忠恕”,忠是忠以持己,恕是恕以待人。持己,是我做什么事情,对人要有忠心,要尽我的忠心,这是培植自己品德的一个基本条件。

恕以待人,恕是原谅其它的人,其它人有什么错处,要有原谅、宽恕其它人的这种思想。那么你能忠以持己,你的人格就清高了;你能恕以待人,你对人就有利人的思想,对人都不苛求,对谁也不苛求。

钟馗大人所经历的一切,也许正是印证了上述的一些观点!不过我自己倒是觉得,不管是前世再怎么样也好!活好当下,或者说像我们这种非人,做好当下。也就是对得起自己的心了!

杨卓超感慨的说道:唉,有些事情一言难尽啊!无常大人可以了无牵挂,但许多人却总有放不下的心结!这其中有事,又或者是有人.....

而此刻,众人只听得有人高宣佛号!只见远远的一人一骑缓缓走来,细看之下,竟然是那地藏菩萨与神兽谛听!

目录
新书推荐: 修仙不易,柳愚卖艺 开局摆摊卖盲盒,开出仙王裹尸布 末法:全世界只有我一个修仙者 仙子放下矜持,择日就能飞升! 师尊,我真没想过当逆徒 蓝星玩家太激进,催我登基称帝 趁仙子们弱小,忽悠她们当道侣 万倍返还,年迈的我去当舔狗 封神:这个帝辛不对劲 日不落领主:从手搓军舰开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