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再会周瑜(上)(2/2)
鲁肃连连谦让,周瑜说道:“敬舆贤弟勿要谦虚,我问过子敬兄,有些政令含义他都理解不透,令尊刘大人讲解也很含糊,多方探听才知是贤弟所为,难道贤弟不能为我解惑么?”
就知道《新政令》早晚会引起他人注意。刘基对周瑜继续说道:“公瑾兄,《丹阳新政》的内容你知道多少?”
周瑜知道刘基不是问《丹阳新政》内容,而是想考教自己对《新政》的理解。周瑜自视是治世奇才,可不想自己被人轻视,何况这人是如此年轻,就将对《丹阳新政》的理解和盘托出。刘基听到周瑜的政令见解,不时提出针对性问题以了解其更多信息。这是刘基第一次听到周瑜对于汉朝施政和新政的全面见解,听得刘基频频暗赞:周瑜的确是这时代不出的英隽异才。前几次刘基拜会周瑜,人小言轻,没有什么机会相互沟通对政治民生的理解。
“公瑾兄的绝妙见解真是一针见血,让小弟受益良多啊。”刘基赞美了下周瑜,见其对百姓层面的理解因历史局限性有所偏差时,终于忍不住说出了这时代的另类言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自古君王能真正将百姓安乐放在心里的有多少?百姓为水,君为舟。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周瑜、鲁肃听到此处不仅拍案叫好。
刘基对他们微微一笑,继续道:“说说容易,做到难啊。如今百姓,按生活需要,分工各有不同。想我华夏先民,当时以狩猎为生,披树围皮,过着原始的生活。后有三皇五帝开创文明,教人耕种,方才有这农耕文化,这是否就是说农耕之业就比狩猎高明呢?如确定高明是否证明我们忘记了先民祖业?背祖忘宗了?这结论,后果很严重!没有?可事实上,华夏大地的确进入了农耕文化,而且百姓生活水平因此还有了很大提高,这不是很矛盾么?……”
刘基看着沉思不语的周瑜、鲁肃,放缓了说话节奏:“祖宗之法不是一成不变的,三皇五帝的做法已经放在那里。社会是会不断进步的,一切的革新是否合适有用,都得用事实说话。大汉子民如今因社会的需要,各有分工。有种地的、有经商的、有打鱼的、有织布的、有能工巧匠者、有治病救人者、有读书育人者、有为官一任者等等分工。种地者要穿衣服,需要用粮食和织布者交换;治病救人者需要吃饭,就用医者能力和种地者交换。如果织布者现在不需要粮食呢?如果种地者现在没有疾病需要医治呢?如果种地者和织布者相距遥远呢?那不是种地者没衣遮体,医者要饿死?有交换需要,就会应运而生,出现商人。有人就会有纷争,官员也就有了存在的必要。这都是社会的需要所致,天所决定,非人有三六九等啊。如今,《丹阳新政》在‘人有分工,各业平等’上有所革新,但今后的路还长着呢。‘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改之不易。好在,石头再坚实,也总有水滴石穿的时候,只有社会的进步是永不改变的,人类的思想也只有不断进步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我父子为之在努力着,这是人臣的本分。哪怕此《新政》招来一些骂名,可百姓能受到实惠就心满意足了。”
刘基的一席话,让厅堂里鸦雀无声。语不惊人誓不休。对于周瑜、鲁肃就要来点惊人之语,不管他们是否明白,是否赞成此番言论的正确,至少此言论在这时代是深奥的,这就足够他们再从新认识刘基,认识刘繇了。
16977.16977小游戏每天更新好玩的小游戏,等你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