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择主当为玄德公(1/2)
汉建安二年,公元197年秋,襄阳景色依然迷人,蔚蓝色的天空,一尘不染,晶莹透明。Www.朵朵霞云映照在清澈的汉水上,微风拂过,鱼鳞般荡漾的微波层层叠起,碧绿的滔滔江水在夕阳下色彩迷人,分外绚丽。
刘表虽不是乱世明主,却称得上治世能臣,守成之士。
自他入主荆州以来,对于属地的管理励精图治,有条不紊,贡献良多,把荆州治理得有声有色,成为了战乱不断的东汉末年的最后一片乐土。这里平和,安宁,富庶,没有连年不断的兵燹,没有残酷惨烈的攻伐,没有断壁残垣的墟邑,没有尸横遍野的惨状。
但是随着建安二年的到来,这一切渐渐发生了变化。
此时的孙策已经击败扬州牧刘繇,收服猛将太史慈,平定了大半江东。建安二年夏,曹操派遣议郎王浦携带皇帝诏书给孙策,任命他为骑都尉,袭父爵为乌程侯,兼任会稽太守,而后又加封为明汉将军,正式承认了他的政治地位。
随后不久,孙策又迅速剿灭了企图谋害他的海西军阀陈瑀,俘获将士四千多人,一时间名声大噪,加上他勇猛善战,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渐渐有了“小霸王”的美称。
孙策的崛起,让荆州士民大为忧心。昔日孙坚跨江攻打荆州,中计身死,而今其子雄踞江东,兵威强盛,锋芒毕露,常有为父报仇的野望,荆州民众眼见和平安定的生活即将远去,战火就要烧到这一片乐土,又怎么能不忧虑?一时间荆州境内流言四起,人心惶惶。
襄阳城西二十里处,隆中。
片片的耕田杂乱排列着,金澄澄的稻穗密密麻麻,农夫们在田中忙碌着,收割粮食,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耕田区的不远处,一座草堂中,刚刚游学归来的诸葛亮眉头微拧,正坐在石桌旁沉思。
诸葛羽以为他是出外游学期间,为流言所惑,忧思百姓之苦,便放下书本,道:“二兄何必多愁,孙策虽然雄踞江东。但袁术多有背信弃义之举,两者已然反目。兼之北有庐江太守刘勋;西有豫章太守华歆;南有山越蛮族,强敌环绕;况且江东世族根深蒂固,多有排外思想。”
“孙策根基不稳,强敌四起,无暇顾及,荆州一地尚有数年安宁。”
诸葛亮摇摇头,点了点他的额头,轻声道:“三弟所说,我自是清楚。况且我如今尚为白身,无行事之力,军国之事我岂会去多加忧虑?”
诸葛羽疑惑道:“那二兄自游学归来便愁眉不展,因何如此?”
诸葛亮眼神投到东方,喃喃道:“孙伯符所行明君之事,将士归心,平定江东之日不远。大兄胸有博学,满腹才华,有济世之心,又身在曲阿,只怕会出仕江东。如此一来,他日兄弟相见何其难也……”
诸葛羽心中一晒,他对诸葛瑾的了解并不多,诸葛瑾携母远赴曲阿的时候,这具身体不过三四岁,甚至他还未穿越,自然谈不上太多的感情。
但诸葛亮却不同,诸葛瑾大出他足足七岁,幼年时对他的生活和学业启蒙多有益助,感情十分亲厚。
诸葛亮一提,那个后来被嘲笑面长似驴的身影顿时浮到心头,一股淡淡的亲情在心中游离。
诸葛瑾确是好兄长,身在江东独自奉养继母,多有来信和资帛,关心两个弟弟的生活和学业,特别是他这个鲜少间面的幼弟,诸葛羽想起来,心中不禁大感惭愧。
诸葛瑾在孙权手下颇受重用,仕途平路青云,终得善终,诸葛羽心中知晓,倒也不会过于忧心。
只是从诸葛亮的话中,他心中像是早就打消了出仕江东集团的想法,却不知道是不是决定了投靠刘备为主。
诸葛羽对于刘备这位名义上的大汉皇叔是很有好感的,他前世做着穿越梦的时候,君主人选便是内定的刘备。刘备被三国演义渲染成一个只会哭的无谋君主形象,对于熟悉三国历史的诸葛羽来说,自是不会苟同。
做出这种选择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感念刘备的人格魅力,而是出于诸葛羽对上层社会恐怖的政治斗争的惧怕。
他虽然拥有后世知识,而且数年的勤学苦读,自付出谋划策、领兵出征的能力即便不及司马懿、周瑜这些顶尖统帅,最起码也能进入二流行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