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北伐·南征(2/2)
此后,到处流窜、疲惫不无功而返鞑靼丞相阿鲁台也主动归顺称臣,被朱棣封为“和宁王”,但他最终也死于瓦剌部的刀剑之下。
这便是一直不甘心臣服大明、鞑靼丞相的下场,他期望拯救蒙古,但却最终带着遗憾离开人世。
永乐八年(1410年)六月,朱棣班师回至北京,在奉天殿接受群臣朝拜,庆祝此次胜利。此次出兵五十万,征伐半年,歼敌共计万人。
朱棣暂时放下心来,蒙古暂时闹腾不起来了。但很快便证明这亦只是其一厢情愿。鞑靼被剿灭,另外一支原本对大明俯首称臣的蒙古势力瓦剌部落却偷偷崛起,躲在一旁暗处冷冷发笑……
永乐帝朱棣又重新将目光投向大明的最南方。
持续太久的战争,很容易成为一个泥潭。
安南战争,最终也是陷入了这种状态。
这场由朱棣设立交阯省所带来的后患竟然持续了如此之久,这是他所未想到的。但皇上就是皇上,皇上无错,为维护皇上的权威,明朝大部队再次开始对安南的征讨。
领兵的自然是张辅莫属。而那王九,早被朱棣一脚踢去安南,连北京城都未让王九进入。
势力强大的大明,认为应该狠狠地教训安南。如果谈判可解决问题,不动用部队,自然是再好不过。但行伍出身的朱棣,首选武力镇压!
永乐九年(1411年),张辅再次被派至安南,与早已至安南的王九再次汇合,并肩作战。
此时的朱棣已特别信任张辅与王九。他觉得既然张辅在南作战取得过胜利,那安南这地方派其去最为适宜。
而为何朱棣要对北方亲征,对安南却如此放得开?这着实与朱棣的经历有关。
朱棣自年轻之时就一直在北京,对北方蒙古习性较为了解,而且蒙古残余势力为元朝旧班底。明朝政权是在推翻元朝基础之上建立,最怕元朝势力死灰复燃,所以格外重视;蒙古残余势力确实也越来越强大,朱棣方且会亲征。
而更重要的是,朱棣喜欢打仗。他不喜坐于朝堂之上……
而安南则不同,它只不过曾是中国的一个附属国,从来没有掀起过风浪,安南的级别远远达不到御驾亲征的程度。这种情况之下,派张辅再为适当不过。
张辅原本在永乐七年(1409年)就将安南大部队叛乱平息,只留下“侄皇帝”陈季扩带兵退守乂安苟延残喘。朱棣北伐,便将张辅调回北方战场。
而说来也怪,这张辅一走,陈季扩便发起反攻,沐晟再次大败。
在胡山之上,朱棣便接到沐晟大败的消息。可败归败,但大明一日不撤军,安南亦是一刻不得安生。
事情就是如此,同样的安南,同样的大明军队,张辅一打便胜,而沐晟却一败途地……
朱棣在北方大胜而归,心情绝佳。
安南陈季扩乘着朱棣心情绝佳时,说尽好话,希望朱棣能大发慈悲,册封其为王。
朱棣当然明白安南陈季扩的心思。这一次,朱棣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方法----不再另外委派明朝官员,而是直接册封陈季扩为交阯布政使----这却是一省之长!
善玩手段的永乐帝朱棣,这次是否可称安南陈季扩之意?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