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八章 扬 帆 起 航(2/2)
比如“打水……托”。
打水……托,可不是从水井里把水打上来,而是用绳子系着铅锤测量大海的深度和海床地质。
“托”就是成年人双臂展开的长度,大约在16到18米左右。虽然现在使用统一规范的计量单位,但有一条原则还是很重要的,那就是深度超过300米且无泥沙的水域,不能下锚停泊。
因为没有泥沙淤积说明此海域水下有强大的湍流,在此停泊就是立于危墙之下。
要想知道海底的地质情况,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给“打水……托”的铅锤涂抹上厚厚的牛油,让粘粘的牛油粘黏起海底的泥沙。通过泥沙的粗细,颜色,成分,含泥量的多少就能大致分析出此处水流的缓急,与相邻水域的关系,进而推测出海洋的洋流规律。
如果能够找到适合的洋流,那么船队的航速将倍增。
所以一个简单的“打水……托”就可以引发出许多的海洋知识,而且一但涉及洋流那季风,潮汐,引力,自转,磁场……大堆的知识立马就像饕盛宴摆上桌面,别说学员们眼馋,就是水军将士也如饥似渴的向玛雅女神请教。
元春首先成为了玛雅的第一助教,跟着巫念和田点点也加入进来,巫家的星象术和气象观测都能够和航海产生交集。
蓝色号就是一个海上移动教学中心,无数的问题和解答通过机关鸟的双翅往复穿梭。
公输孟启也没闲着,他召集路,安道然等一帮人在重新编辑玛雅的《理化理论》,玛雅的原著几乎就是将她查看过的储存在她脑子里的地球资料原封不动地下载打印出来的。
这就好像抱着套《大英百科书》穿越到两千年前,照本宣科肯定会雷死人。
公输孟启要做的工作就是筛选出目前实用的部分,再以当下人们能够理解的文字语言表述出来。而过于深奥的,具有高度战略价值的部分,如火药等则不会涉及。
重新编辑后的《理化学本》变得通俗易懂,厚度也仅有原来的十分之一,所以即使它从摇晃的船舱顶上掉下来砸到人头上也不会受伤。
玛雅特地抽出半天的时间来对《理化学本》进行最后的校对,以确保公输孟启在编辑的过程中没有误解、歧义,作为教学课本,万不可误人子弟,然后她再以“黑匣子”复制上百本,交到百科学院的师生们手中。
玛雅终于开始理解当初公输孟启向学员开炮的用意那就是以石破天惊的方式打破学员们的传统观念,逼迫她们接受新兴科技。
只是手段确实够极端的。
而内心深处他是迫切地希望学员们能够跟上他的脚步,把大陆向海洋延伸,把思维向星空拓展。
其实学员们也算是够勤奋的,从抵达玛雅岛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就在拼命的学习、训练。而且从出海开始每位学员都向船长学习,开始自发的写航海日志。
经过二十多个小时的不间断航行,远航船队已行驶出410千米,来到第二天的黎明。
忽然,前方的神龟三号发出信号
陆地!右前方有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