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不食周粟(2/2)
方唐见老汉说得有鼻子有眼,心中便相信了他的身份,态度越发恭谨,讲述了蒙氏村寨如今的困境,希望老汉给出出主意。
毕竟这老汉看起来已经在集市混了许多年,对很多内幕应该相当了解,总比他这个两眼一抹黑的要强上许多。
“难!”听了方唐的讲述,老汉重重叹了口气,“就算是当年太平的时候,牂牁地区也是出了名的穷山恶水,物资运输极其困难,素有‘斗米换斤盐,斤盐吃一年’的说法,外面运进来的盐巴经过层层苛捐杂税,价钱就是这个价钱。”
“那就真没别的办法?”方唐追问道,他注意到老汉说的是难,而不是没有办法。
“实在不行,可以让山民们组织起来,翻过大娄山,去涪州买盐。”果然,老汉是有办法的。
蜀地盛产井盐,自古以来便有大规模开采的记录,时至今日,早已成为内陆地区最重要的食盐产地之一,源源不断地向周边地区输送食盐,涪州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处盐港,每年都有大量商队聚集在那里,用江船运输了食盐顺流而下,去往其他地区。
只不过大娄山山道崎岖,多有豺狼猛兽,小股队伍难以通行。
“数十年前,天下太平的时候,大娄山还有一条盐道,时至今日,早就荒废了,恐怕蒙氏村寨的人们都不知道还有那么一条路。”老汉叹息着回忆起了曾经的盛世。
方唐沉思片刻,总算是想明白了老汉的意思。
翻越大娄山去蜀地买盐,危险性高,成本也不比在这里低,但胜在产量丰富,不至于像现在一样被卡着脖子。
“年轻人,你对蒙氏村寨如此上心,是要在那里扎根了?”老汉问道。
“救命之恩,收留之义,虽粉身碎骨不能相报,不管晚辈以后要去往何处,眼下能为他们出一份力,尽一份心,也是应该的。”方唐正色答道。
“好汉子!”老汉赞赏地点了点头,“这样,如果你信得过,就把钱给老朽,老朽找找熟人,应该能多弄些盐巴出来。”
“没问题。”方唐取下背在肩头的包袱,从里面取出几锭银子,“晚辈一共有五十两银子,自己留十两买其他东西,剩余四十两都交给老丈,能买多少就买多少。”
“不用那么多。”老汉推回几块银锭,只收下了一块十两的,“最近两天的盐价是九百八十文钱一石,一两银子能换一千二百文钱,老朽把差价用来贿赂,这锭银子也够买十石盐巴。”
在这个时代,一石差不多是五十公斤,以方唐他们的马车来说,十石盐就差不多是运力上限了,要真把四十两银子全部换成盐巴,压根都带不走。
方唐与老汉约好,半个时辰后在盐铺后门碰头,然后便出了帐篷,前去寻找蒙青竹和云赤松他们。
此时蒙青竹与云赤松正将马车停在一处空地,不知在商量什么,很快,三人便发现了彼此,但他们还是按照之前计划的那样装作互不相识,方唐晃荡到马车旁,顺手拿起一张鹿皮作为掩护,跟二人说起了自己的发现。
但在旁人看来,他们不过是在为了张皮子讨价还价,丝毫没有什么异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