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美人点灯(2/2)
最后,心情沉重的福童带着羞愧无言的小桃树,回到小敕令。
师兄弟,就坐在桃祖本体桃树下,默默无语。
福童没再喂拳,从暮色里,坐到了夜深沉。
小桃树独自回茅屋睡觉,福童也没有起身,就那么默默的坐着。
黄衣继续和张骑虎说着迦音王朝那位长公主的故事。
那位长公主之所以皈依佛门,就是因为大灯寺的那位掌灯菩萨,三灯,这件事,都知道。
说到底,是一个“情”字。
在佛法不兴的腴洲,作为四大王朝之一的迦音王朝却成为佛国净土,实在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
如果说燃光点了一盏灯,那么擎着这盏灯的人无疑是三灯,然后有佛光普照,举国皈依。
而三灯之所以能够擎得起这盏灯,勿容置疑,因为朦胧菩萨的纤纤玉指提了提。
黄衣告诉张骑虎,有件秘闻,其实也算不得秘闻,知道的人很多。
据说,朦胧菩萨唯一一次杀人,杀的便是迦音王朝一位王子,原因很简单,那位王子不喜佛法。
这则秘闻,要从当今迦音王朝天子还未登大位的时候说起。
那个时候,在位的是朦胧菩萨的大兄,兄妹二人乃是一母同出,所以感情特别好。
朦胧菩萨便住在王宫之中,青灯古佛,从来没有踏出过皇宫深处那座栽满桃花的朦胧宫。
后来,即便是自己侄儿的登基大典,也没有露面,据说,当时有资格问鼎迦音王朝江山的王子有两位,而另一位王子的才具比之于当今皇上,要高出一大截。
只是,那位王子不喜佛家,并且扬言要打造一根打驴鞭,看一看这帮子秃驴禁不禁打。
不知道这句话,朦胧宫的那位怎么知道了,然后,朦胧菩萨元婴出窍,折一根桃枝,在那位皇子的正殿大堂,将那位出言不逊的王子吊在横梁之上,一鞭鞭,活生生抽死。
临走时,说了一句话,父王的孙子太多,王兄的儿子也多,死几个无妨。迦音国的王定然是个慈悲的皇王。
传闻,当今的大王,在登位的当晚深夜秘密拜访朦胧宫,待了不到一炷香的时间。后来,再没有探望过自己的姑姑,听闻是朦胧菩萨的意思,国事是国事,家事是家事,慈悲就好。
就这样,虽然朦胧菩萨不理世事,然而整个迦音王朝朝堂上下,举国奉佛,谁也不敢质疑那位姑姑的慈悲。
朦胧菩萨平生唯好两事,点灯和看桃花。
朦胧宫整座宫殿都掩隐在桃花树下,即便是偌长的院墙,都没有一处空隙,桃树接桃树,桃花压桃花。
说到点灯,朦胧宫的宫门前便是两盏硕大的流月照花灯,灯与门楣齐高。
奇特之处,在于那流月照花灯,吸摄月光,如缓缓山溪,流转不息,氤氲如梦。
而朦胧菩萨每日修行之余,就是点灯,一盏一盏,从宫门前的两盏流月照花灯开始,点亮朦胧宫的每一盏灯。
朦胧宫究竟有多少盏灯,有人说,三灯菩萨奉佛的那一年,朦胧宫点了第一盏灯,一年加一盏,多少年便是多少盏,具体多少,似乎没人知道。
三灯菩萨无疑是最清楚的。
黄衣咂巴咂巴嘴,感叹说,“腴洲这两位大大的美人,一个多情,一个痴情,搞不懂啊!”
张骑虎直起身子,扭过脑袋,瞧着依然趴在虎背上,神情缅怀的黄衣,嗓音慵懒道:“黄衣,你该回去了。”
前方就是敕令山那座最高的山头,小敕令。
黄衣明白,敕令山的规矩,外客不过小敕令。
就是在小敕令,那座山头前止步的意思。
临走前,黄衣回头,问张骑虎有没有见过流月照花灯。
张骑虎说没有,身影便消失在山后了。
黄衣转过头,边走边嘀嘀咕咕,他说,他要把张骑虎写进故事里,把二爷写进故事里。
还有那位王妃和喜欢点灯的菩萨。
流月照花灯,很好听的名字,应该很好看,挂在门楣上,就是花前月下。
写进故事里,那盏灯,光是想想,就很有意境。
月光如水,美人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