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郊记忆(一):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活在当下(1/2)
三月中旬的一个周末,难得一个艳阳天,风和日丽,天高云淡,加之,文小风刚好又是“班休”,休息一天。
文小风想着,不能“辜负”了这大好春光,应该外出走走,晒晒太阳;另外,又不能走太远——因为时间有限;更不能花费太大——毕竟,自己身上、已经没有几百块钱、可供“支配”了,而且,距离月底“工资日”、还有两个星期,这两个星期的生活,该怎么安排,文小风还“一片茫然”。
一合计,附近到是有一个地方附和条件——
离家比较近的、又能“晒太阳”、也不会花费太大的开销。
文小风便带着妻子珊珊,和老妈,驱车20分钟,来到离家几公里路的地方——东郊记忆。
东郊记忆是在原国营红光电子管厂旧址上改建而成的现代文化产业新型园区,2011年9月29日正式开园运营。2012年11月1日,成都东区音乐公园正式升级更名为东郊记忆。
曾经的“红砖外墙车间”,如今已经打造成了“景点”:
中国移动无线音乐基地、东郊记忆馆、成都舞台、火车头广场、三个“高烟囱”……
大大小小的“红砖厂房”,而今已经被“改造”成了“休闲场所”、“娱乐区域”:
电影院、酒吧、新华文轩、金刚芭比水吧……
随处可见的现代元素,昭示着“时代变迁”的“步伐”,
川流不息的男女老少,“鉴证着”“新老更替”的规律。
珊珊说,二姐习茜、以前就在这里上班,九六七年,厂里“改制”,习茜便“下岗”,赋闲在家。
小时候,珊珊也经常来这里玩,(因为习妈妈、长年累月外地出差,很多时候、寒假暑假、珊珊都是让她大舅、大舅妈“托管”。)那个时候,她觉得这里“好远”、“好偏僻”、也“好荒凉”、“好落魄”!
一晃二十年,这里“一切”都变了!
“红砖依旧”,细水长流,
生命不息,源远流长……
文小风搂着珊珊的头,搭靠在自己的肩臂,站在“火车头广场”,小两口相互依偎,文妈妈“便成”了“透明人”,不经意间、已经被“忽略”:
文小风回想着自己的外婆,黄婆婆,几年前,文小风和文妈妈也带着她老人家来到这里,她也就是站在现在珊珊所“站在”的位置,文小风拿手机、给黄婆婆照了相片,
而如今,黄婆婆已经“离世”,文小风也只能在手机“相册”里面,对着手机屏幕,怀念着她!
……
再看看眼前,身边的老妈,文妈妈:
她也经历过同样的“时代变迁”,于一九九七年“下岗”,“退养”、赋闲在家,节衣缩食、操持家务、日夜守候、把自己养育成人……
一晃十八年,而如今她,
发如雪,鬓如霜,
皱纹“刻”上脸颊,
不复“青春时光”……
物是人非事事休,青春难复泪先流。
文小风热泪盈眶、浑身战栗!
思绪“回到”现实,文小风看着当下、眼前的“周遭”:
年青的父母们,带着自己的小孩,有躺在“婴儿车”里的、有两岁三岁刚学会“独立”走路的、有八岁九岁“个性初显”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