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崛起临高1628 > 第一百一十五章 收获

第一百一十五章 收获(2/2)

目录
好书推荐: 获得主角能力的我只想过平凡生活 重生炮灰大翻身 农家小福妃 放开封神让我来 李可乐修仙记 大良医 超品书生 我真不是商界大佬 剑破拂晓 仓鼠式末世

林木森道:“没关系,用小型的手推式割晒机,效率虽然远不如联合收割机,一个小时也能收割个五六亩。脱粒就用机械厂生产的脚踏式脱粒机。”

农场的职工对穿越集团的机械基本上已经免疫了,但是当联合收割机快速的前进,大口大口的把水稻的麦穗连同秸秆一起吞噬,却立刻把麦穗脱粒好放进拖斗,秸秆粉碎后还田,就在发愣的一会功夫,联合收割机已经从稻田的这头开到了另一头,收割脱粒同时也完成了。看到一众土著职工一愣一愣的,“首长们的机器真厉害,这样一台机器顶一百个人!”最让土著震惊的是亩产量,亩产量达到了660公斤,差不多就是明代的7石,这还是一季的产量,临高大多数望天田亩产连一石都没有,这如何不让土著职工震惊呢!穿越众带来的杂交水稻在本时空同样有着高产量,加上化肥、农药和悉心照顾,也没什么天灾,不高产才怪了。这亩产放在原时空也就是平均亩产,有些土壤肥沃的田地平均亩产超过800公斤的也很多,亩产1000公斤那是试验田才有可能。

农业部出动十台联合收割机,一天时间就把百仞农场的四千亩水稻收割完毕。于此同时韩长斌带着百仞农场的土著职工,带着十几台手推式割晒机去美迎村帮忙收割水稻,也发动全村老少一起收割。只是简单的手推式割晒机就把美迎村的土著给镇住了,没想到还有这么好用的机器,如果让他们看到联合收割机怕是要跪下了。就是临高机械厂生产的脚踏式脱粒机也让村民赞不绝口,都说非常好用。农业部在百仞农贸市场开设有专门的碾米厂,为临高百姓加工碾米,每次加工只收取少量的加工费,可以付钱,也可以用米抵加工费,现在百仞城周边的村民都是到碾米厂来碾米。

当晚当土著职工下班之后,百仞农场亩产七石的爆炸性新闻便在临高土著之中传开了,还有那神奇的联合收割机也被吹的天上有地上无的。第二天,当联合收割机出现在道灶村外的时候,除了道灶村的村民,还有不少赶来看热闹的土著。

“你们说真的有一天能收割四五百亩水稻的机器?”一名土著问身旁的同伴。

“这群短毛邪的很,什么样的机器都有,有挖土的、有吊重物的、有压路的、有运货的、有载人的,现在有出来个割稻子的有什么好奇怪的。”

“嘘,别叫短毛,让他们听见了不好,给他们扛活的都叫他们首长。我看多半也是真的,机器不是来了吗,亲眼见见就知道是不是真的了!”

联合收割机从平板拖车上开下来,缓缓开到稻田旁,在众人的注视下,联合收割机的拨禾轮飞速旋转,前面的水稻快速的进入输送链,快速的脱粒清选,秸秆粉碎之后还田。不出所料,围观的土著被震惊在当场,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着联合收割机,一遍遍的看着收割机收割水稻脱粒,百看不厌,小孩更是追着收割机在一旁跑,那高兴劲像是得到了一件心仪的玩具。

道灶村去年开垦的荒地只有3000多亩,平均每户四亩地,还都是盐碱地,原本村民都不抱有希望,第一次种子是穿越集团无偿提供,还有专门的农技员来指导种植,还专门组织村民修建了水渠,第一年还不收税。慢慢的村民不这么认为了,水稻的长势尤其的好,特别是那几户买了化肥的村民。

第一户收割的村民是个老头,统计产量之后他喜极而泣,双手紧紧的抓着麦穗痛哭流涕,亩产量达到了249公斤,也就是二石六斗,这亩产量放在土地肥沃的江南也算高产了。在临高想都不敢想,而且是第一年开垦出来的盐碱地。老头当初扑通一声给林木森跪下了,磕头感谢穿越众。林木森一把扶起他道:“起来!起来!我们不兴磕头!哭什么,以后好好干,好日子在后头!”

用了化肥的几户村民的亩产量更是高达350公斤,由于没有打农药,产量还是要低一些,这样的产量已经是破天荒的头一遭了,一起连听都没听说过。

另一边美迎村种植的是巨人稻,采用青蛙-稻花鱼-泥鳅-水稻生态种植。巨人杂交水稻在本时空的适应性更强,抗病虫害能力更强,在只使用农家肥的情况下,亩产就达到了3石,土壤肥沃的几块田几乎达到4石。与此同时每亩稻田还能收获200斤稻花鱼,几十斤泥鳅和几十斤青蛙。青蛙可是好食材啊,在原时空可是禁止捕捉的,市场上都是养殖的牛蛙,泡椒青蛙可是一道好菜,美迎村的青蛙都被穿越众给收购了。土著们没想到首长们这么喜欢吃青蛙,一时间不少人都去田里抓青蛙,到百仞农贸市场里去卖。

这下临高百姓都相信穿越众自己种的水稻亩产能够达到7石了,纷纷要求向穿越众购买稻种。其实供销社里面就有买种子和农具的,只是以前土著只会来买农具,种子是不会问的。

按说临高地处热带,一年三熟都是可以的,哪怕是因为小冰河时期,一年两熟是稳稳的。但是临高大多数农民水稻只种一季,另一季只种些番薯或者花生,番薯和花生都是万历年间才传入的。双季稻的亩产量不如单季稻,而且农民的耕作技术又差,以至于几乎都是种植的单季稻。这个情况也不只是临高,明代很多地方都是种植的单季。虽然宋代就引进了占城稻,双季稻开始出现,但是并不普及。明代江南地区开始种两季,大部分还是一季稻一季麦。双季稻的普及一直要到解放后。

这也是因为明代两税夏税秋赋之中的夏税很少,因为很多田地根本就是种的一季。

目录
新书推荐: 谍战:红色掌柜 横推亮剑 谍战:我能听到心声! 抗战:通电全国,出关 锦画江山 抗战:两军对垒,你开全图? 容颜皇后 民国大能 妻乃大元帅 铁血抗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