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天下共主,唯您一人(2/2)
守不住锦州,他袁华万死难赎其罪!
这位曾被漓阳皇帝赵合赞为漓阳铁壁的袁华、袁含英,终于展现出了他人生四十五年来,全部的军事才华。
首先,他传令给锦州边关外的七十二座戊堡,
命令他们带着戊堡内的所有物资,撤回到锦州边关的最后一道防线——锦州边军大营。
不给突厥留下一粒可食之米,不给突厥留下一件可用之军械,戊堡内的所有房屋一律用火油烧毁,不可给突厥留下一间能够遮风挡雨的可住之屋。
除了十二座主堡,难以在短时间毁坏之外,其余戊堡,在不耽误赶回锦州边军大营的情况下,能毁多少,就毁多少,尽可能少的给突厥人,留下屯兵驻守之所。
并且,袁华还特意交待了其中半数之多的戊堡,让他们在最快最短的时间内,赶到另外特定的戊堡,协助那些特定戊堡中的漓阳士卒,毁掉那些特定的戊堡。
让原本紧密相连,互为犄角的戊堡,变成彼此没有倚靠的孤堡。
以便在朝庭援军赶到之时,突厥人不能以戊堡为据点,互守互助,在锦州的边关外,扎下根来。
另外,传讯给关外的所有商队知道,
锦州边关总帅袁华,以超出市价两倍的高价,收购他们手中的盐铁兵甲茶等可供人马生存的物资。
不打欠条,一律用现银和银票收购。
另外,袁华还向锦州边军中,各大世家豪族的军中子弟借贷,能出多少钱,就借多少钱,给他们的借条上,袁华用帅印虎符盖章,
那些商人,怕收了欠条,收不回欠款。这些世家豪族,不怕。
他们甚至都不会在乎,能不能收回欠款,这些盖了袁华帅印虎符的欠条,对他们来说,是能体现出他们在兵危之时,无私助国的政绩和功绩,
有了这些欠条,他们可以换回的不止是银钱,还能换回皇帝陛下,对他们加官晋爵的封赏,换回大义为国的美誉。
果然,在袁华向那些世家豪族的军中子弟,开始借贷之后,源源不绝的银钱和物资,被送到了锦州边军大营中。
那些军中子弟,不但自己出钱,他们还以最快的速度,联系家中在锦州及锦州附近的商铺及家资丰厚的亲戚,有功共赚,有名共享。
被人暗中诟病为‘崽卖爷田,不心疼’的锦州边军大帅袁华,愣是用一张张盖着帅印虎符的欠条,在最短的时间内,借到了超出往常朝庭调拨给锦州边军的三倍银钱和物资。
此战过后,漓阳皇帝赵合,在公开场合,不止一次盛赞袁含英有大智、有急智,为漓阳立下了不世之功。
但很少有人知道,此战之后,在漓阳皇宫中,袁华的名字,是绝对不能在皇帝陛下面前提起的禁忌,
最得皇帝陛下恩宠的半片唇——元本奚,对此事的评论是;
“对于漓阳江山社稷来说,袁华有不世之功。”
“对于皇帝陛下来说,袁华是造成他老人家欠了无数天下最难还清之债——人情债的罪魁祸首。”
“这年头儿,谈钱伤人情,谈人情更伤钱。”
“袁含英让陛下伤了人情,伤了钱,陛下能忍着没诛他九族,已经算是千古明君中的典范了。”
“并且,陛下还在公开场合,多次盛赞于他。你们还想让陛下怎么样?”
“皇帝也是人,人在自己家里,不想听见让自己欠债无数之人的名字,这过份吗?”
对于元本奚的这番话,漓阳皇帝赵合的另一个极为亲信和恩宠的重臣——扬虎臣给出的评价是;
“难怪元本奚能得陛下如此偏爱,这马屁拍的,老扬我听着,都觉得舒坦,更何况是陛下本人了。”
书归正传,咱们接着说袁华是如何应对突厥五军齐袭漓阳锦州之战的。
除了上面说的那些,袁华还下令,征召锦州境内所有习武之人,包括牢中的囚犯和在逃的匪盗。
只要愿意投军者,哪怕是十恶不赦之罪,都可以在你战死之后,为你著名立碑,把你的功罪过往,尽刻于碑上,让你免做那无名无姓,死后亦不能有坟有碑的无主孤魂。
有些不知兵事之险的文官,对于袁华如此大逆不道之举,不但拒不执行,还言明要上书弹劾袁华,
对于这种读书读傻了,误国误民的清谈文官,袁华没有和他们再废二遍话,而是直接派兵接管了这类府道县城的大牢,由锦州边军,直接对那些带罪之人,宣布大帅袁华的帅令。
另外,大帅袁华,不计前嫌,出于对这些国之栋梁的爱护和敬重之心,又派兵将这些大人们,请到了锦州边军大营中,派专人伺候这些国之贤材们的饮食起居。
那可真是好酒好饭的招待啊,从各大酒楼请来的厨子们,轮番上阵操练。
用大帅袁华的话来说,此战突厥必无所不用其极,把各位大贤们请到军中,是为了防止各位大人被突厥暗桩刺杀,袁谋愿在此战之后,向各位大人以死谢罪。
看在袁大帅如此为自己着想的份上,那些文官大人们,也通情达理的表示;含英兄,你多虑了,什么以死谢罪的话,您以后千万不要再说了。
您让那些厨子们,在做菜的时候,别像没有本钱一样,往死了放辣子和盐,就行了。
还有,要是各位看守。。。不对,是保护我们安全的边军将士们,能在我们睡觉时,不再磨刀的话,那我们绝对会在此战过后,只上书要求陛死处死您一个人,不会要求陛下将您满门抄斩的。
(最后的3句话,是他们藏在心里没有说出来的心里话。)
山雨欲来风满楼,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中午,不按往年套路出牌的突厥大军,终于杀到了锦州边关大营的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