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常参朝会(2/2)
注意,这些清贵官员的品级,一般都是在五级以下,六品、八品,甚至九品,都有,让这些低级官员来参加常参朝会,是一种特例,甚至可以说特权。
除此之外,能够参加常参朝会的,还有一种清贵官员。
这便是中坚力量的具体表现!
事实上,五品以上的官员,不仅天天参见天子,还可以作为某件事的负责人,主导这件事的实行。
不管什么时候,天天都能见到大唐的权力最高者,这绝对是一种份的象征。
常参会,在京的五品以上官员参加。
小朝会,三品以上的政事堂相公,以及个别与相关事件有关的官员。
大朝会,在京的所有官员,都可以参加。
就从参加朝会种类的资格上,就能看出来这样的划分了。
事实上,大唐官员九品,分为了三个等级,六品以下,五品以上,三品以上。
这就是为什么总是强调五品官员,是大唐朝的中坚力量的原因了。
为什么呢?
在京的五品以上在京官员。
那么,参加常参朝会的都有谁呀?
相对于大朝会,基本要天天参见天子,所以,叫做常参会。
这种会议,除了沐休,基本每天都有。
第三种,不大不小的会议,就是刚刚提到的,常参会。
说白了,这才是大唐的真正权力中枢,事关国朝的种种政策,都是在这样的小会上做出的决定。
然后大家一块儿想想办法,就这么几个人,加上与这件事相关的几个官员,就把这个事儿商量了,商量好了以后,具体责任落实到人,然后让他去处理这个事儿……
这种会议上,人少了,就该说正事儿了,也不用考虑什么国朝的面子了,说点实际的,说点真格的吧——今年山东又闹灾了,闹蝗虫,怎么处理呀?国库没钱了!
这些官员,还不是天天都能去。是什么时候叫你,你什么时候去……
这种小会议,参与人员都少的多了,基本上就是天子和政事堂的几位相公,有时候会开扩大会议,时不时地招呼几个什么尚书省、门下省的官员。
事实上,事就是这么尴尬,真正解决问题的会议,一般都是人员特别少的会议,这个道理,在大唐朝,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臣不密则失-,君不密则失国!
这个小会,那才是真正的解决这个国家大事的会议。
第二种开会,小会。
所以,大朝会的时间,都是确定的时间,什么每个月的初一十五、还有冬至之类的特殊子,剩下的时间,咱就消停点吧……
不过呢,这种宣示威严的行为,自然不能没完没了啊,有啥威严,宣示一下,告诉别人也就得了,谁还没事天天宣示啊?
所以,没有特殊况的话,一般人都不在大朝会上胡说八道。
一般况下都是这样,也没有人不长眼,非在大朝会这样的场合里面给天子添堵玩,没说吗,大朝会是宣示威严用的,你没事就说国家这儿不好那不好的,天子不高兴,政事堂相公没面子,万一让其他国家的使节看到了,不成国际笑话了吗?
一般况下,都是朝堂大佬出列,说点事儿,一般都是报喜不报忧的事儿,咱在哪儿哪儿又发现祥瑞啦!这是天佑大唐啊!还有在过去的一年里,或者说第三季度咱们财政收入是多少啊!夏税啊、秋睡啊,咱们收了多少呀?比往年多收多少?
还有什么歌功颂德啊。
见证人越多,越能代表这个事的合理、合法,同时又肩负了传递大的重责,更快!
原因很简单,今天,人多!
为啥在大朝会上宣读啊?
涉及到皇帝登基,为先皇追加名号,立太子等等的,具体事务很多,订立过程,跟大朝会也没啥关系。
什么宣读大诏令啊……
潜台词就是,看看,我大唐地大物博、人杰地灵,仅仅在京的官员都这么多,你们撮尔小国没事也涨点心眼,听话,别折腾,然后年年过来记得进贡,要不然的话,我大唐可就对你们不客气了,别的不说,就金上这些官员,就够收拾你们的!
什么面见各国使臣啊……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作用。
说白了,就是所有官员,你们都来,看看,天子还是他,他体还不错,这不还能坐在龙椅上接受朝拜呢吗,你们都看见了吧?行嘞,回去好好工作哈,须知道天威如狱,你可别犯事,犯了事,天子这么好的体,还收拾不了你吗!?自己小心哈!
按照大唐的规定,在大朝会的子里面,在京所有官员都要上朝参拜天子。
不过呢,大朝会主要的作用,一来不是让天子接收信息,二来解决实际问题,他主要的作用,就是宣示权威。
大会,就是常说的大朝会。
开会,分三种,大会,小会,不大不小的会。
天子接收信息的途径,就是朝会,俗称,开会。
别的朝代咱们不说,主要说大唐,具体而言。
说白了,天子得有一个正常接收信息的途径。
那么出台政令,你得针对具体的事件、具体的况出台政令啊,不能还没发生啥事呢,自己就坐在龙椅上拍脑门子,想起来一出是一出?那就离天下大乱不远了……
事实上,大唐天子治理天下,就具体方式而言,主要是出台各种政令。
所以,一种官员,都把目光投向了张九龄。
其实,不仅仅是他们,就连天子李老三也把目光甩了过去,他也想回长安了,虽然整个天下都是他的,但是国都就是国都,长安的宫,绝对是全大唐最好的宫群啊,李老三自己住着也舒服,况且,长安左近还有好多好多的温泉,没事的时候,还可以去泡一泡温泉,玩玩鸳鸯戏水啥的……不比待在洛阳好啊?再说了,即便他贵为天子,出行的时候带了不少宫娥才女,还带着宠妃武惠妃,但是这也三年了,难道他就不想长安宫中之人吗?
这种况,早在李林甫的预料之中,他之所以旧事重提,并不是已经找到解决了张九龄提出异议的答案,他这是诚心给张九龄挖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