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昨天(2/2)
毕竟没出土,和昨天讲的唐代衣服一样,专家大佬们表示难搞啊!
分分钟被diss。
这时候我们得看看古代规矩。
古代深衣之裳计有十二幅,皆宽头在下,狭头在上,通称为衽,接续其衽而钩其旁边者为“曲裾“。
直的就是直裾,这得理解,不过直裾没那么难搞。素纱单衣就是,一点都不难搞。大不了看看古画和佣,找点搭配的配饰就成。
曲裾深衣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经过背后再绕至前襟,然后腰部缚以大带,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
这可能就是古籍资料提到的“续衽钩边”。
因为衽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而钩边应该是形容绕襟的样式。
but这版型不太对啊商家们。
这裁剪方法压根儿不是你们搞出来的那种。
曲裾出现,与汉族衣冠最初没有连裆的罩裤有关,下摆有了这样几重保护就符合理并合礼得多,因此,曲裾深衣在未发明袴的先秦至汉代较为流行。
但是这也产生了疑问。
照道理,衣裳制也能遮住该遮住的地方,为什么一定要通裁。
(大佬先别喷,看我最后一段。)
(我有好好了解!)
女装大佬福利!(瞎说啥呢,这是正经文章!
开始男女均可穿着。男子曲裾的下摆比较宽大,以便于行走;而女子的则稍显紧窄。。
后期嘛……男人们就渐渐的不穿曲裾了。直到东汉末至魏晋,女子深衣式也慢慢减少。襦裙开始兴起,曲裾深衣自然也几乎销声匿迹。
最后,襦裙这种回归了分裁制的形式,霸占了神舟大地上非常长的历史。
再说这曲裾应该怎么穿。
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三重衣不是重回x唐的x题,也不是司x阁火遍tb的x狐,那是魏晋风,影楼性质的服装,不是正经汉服。
划重点,正经三重衣,曲裾袍。
#也不止三重,只要领子露出来脖子够长肩够宽你能穿多少都行!
《易经》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到汉代时,服饰制度虽还不够完备,但对宫中的后妃们的衣饰已有了明确的规定,汉代妇女礼服采用深衣制,《续汉书·舆服志》:“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绀上皂下,蚕青上缥下,皆深衣制。”《后汉书》中也有同样的记载:汉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饰,绀上皂下;蚕服,青上缥下,都是深衣制(即单衣)。深衣当时是男女通用的服装。《礼记》的《玉藻》、《深衣》对深衣制有很多记载,内容所谓“应规、矩、绳、权、衡”之类,重在“明礼”。
那么,上文给大家留个小小的伏笔。
“既然衣裳制……为什么还要通裁?”这句话是错误的。
那么,有个有趣的问题出现了。这里的皇帝,到底穿的是不是衣裳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