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腰裙(2/2)
在查阅资料的同时,亦发现了高腰裙的不同穿法,这时我们需要了解诃子。
诃子亦称“袜胸”、“襕裙”、“合欢襕裙”、“抹胸”等。
《留青日札》卷二十:“今之袜胸,一名襕裙……即唐‘诃子’之类……自后而围向前,故又名合欢襕裙。”
唐代的女子喜穿这种高腰裙,外披透明罗纱,也就是现代所谓的大袖衫。
对于极有争议的大袖衫,稍后再做言论。
诃子,没错。它不是现代商家围在裙头外的装饰品。
它是内衣。
在唐朝,它是确确实实的内衣。
但是自从文宗之后,唐朝的穿衣风格开始了巨大的变革。
公元828年6月18日,唐文宗大和二年的五月丁亥日,没有任何征兆,文宗突然遣宦官向公主们宣布了一道圣旨:今后每逢召对之日,不得广插钗梳,不可穿短窄衣服。
这段话,我们发现了什么?
不可穿短窄衣服。
就是说明,上襦的穿法被完全取消了!
没错,这个穿法,是正确的。
文宗之后,比较肥大的女装样式开始兴起。人们开始舍得在衣袖和裙裾上使用大量的好面料,它们的长、宽都比初唐时多了1倍左右。
多了一倍意味着,本来我们排斥的极长的大袖,它的形制完全没有问题,是完全正确的存在。
而且,据更多古画以证明,唐制大袖衫拥有系带。
你没看错,也就是说,95%的商家错了。
所有人都认为唐制大袖不存在系带。
但不是这样的。唐制拥有系带,和大氅不同,唐制的系带在偏下靠近小腿的地方。
那时候的贵族妇女身穿锦绣长裙,裙子用锦带系于胸部,宽大的下摆托在地上,上身不穿厚厚的内衣,而代之以一件薄薄的透明纱衣。脖子、胸、手臂大部分都露在外面,风流百态,以女性特有的妩媚打破传统的封闭。
由于文宗时期废除了上襦,诃子便成为了重要的“上衣”。
本来作为内衣的诃子在大袖衫下若隐若现,因而内衣面料考究,色彩缤纷,与今天所倡异的“内衣外穿”颇为相似。
另:唐制除间色裙,交窬裙之外,并未发现目前火遍大江南北带褶的裙子。
也就是说,考证到现在,高腰裙毋庸置疑的存在两种穿法。
1.襦内穿,裙为一片式,正常广袖有系带大袖衫。
2.无上襦,穿诃子,裙为一片式,加长版广袖有系带大袖衫。
二.1,总结
经过多次查证,一个朝代内有很多种不同的穿法,源自于当时人民的潮流风尚和皇家旨意。这些穿法或许风靡了一整子,或许传承了整个朝代,甚至高腰裙的穿法从隋一直延续到了唐。
但是,所有的穿法都是有意义的,绝对不存在乱穿、混穿的情况。就如齐胸襦裙,目前考据下来只存在着两种方法,别的都是扯淡。还是那句话,日常穿随意,正式场合就必须认真起来。
汉服不是衣服,不是“始于衣服,终于衣服”。
汉服是民族文化的高度凝练的体现,“始于衣服,忠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