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二章 将军必定一统千秋!(2/2)
吕布此前一直都没能够获得一个爵位,在并州刺史任上呆了很多年了。
别看吕布威风十足,人人见到他都得叫一声将军,但总的来说,没有爵位就始终不曾挤入上层社会。
尤其是对于袁绍,曹操这等官宦世家,大族子弟来说,没一个好的出身,根本就挤不进他们那个圈子,大家都无法平等论交。
别看会面之时,人人都吕将军、奉先这样称呼的亲热。
但那是因为吕布拳头大,兵多将广,实力强悍,也没人敢当着他的面揭短。
但指不定有多少人在背后瞧不起吕布的出身,看不上吕布的阶级地位。
如果吕布没有一个合适的爵位,那除非他位至三公,否则在别人眼里就还是个土包子,得不到世家大族的尊敬。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吕布一下子就成为贵族了。
千秋亭侯,听起来好像挺小,但其实也很大,毕竟上面也只有县侯和乡侯。
再加上吕布的食邑有一千五百户,在诸多亭侯之中都算多的,吕布一下子就从白身成了贵族中的贵族。
阶级都提升了档次,地位自然与原先不可同日而语。
现在谁要敢说吕布出身不行,是个土包子,吕布反手就能给他一巴掌,还要打得啪啪作响。
吕布得到这个千秋亭侯贵族爵位,最大的意义就是会得到世家大族的接纳和认可。
尽管吕布对于这些世家大族可能没什么好的感官,也认为他们会对自己的事业产生阻碍,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世家大族的认可还是很有必要的。
在吕布发展前中期,世家大族的认可和接纳,就意味着吕布能够有机会招收到更多的人才,有机会提升自己的实力档次。
每拿下一城一郡之后,安定当地的可能性又大大增加。
贾诩二人对着吕布恭贺了一番,随后对吕布说道:“将军,这番手笔应当是出自于董卓手中吧?”
吕布理所当然的点头说道:“当然是董卓所为,毕竟当今天子可没有私自赐予他人爵位的权力,一切都还掌握在董卓手中呢。”
荀彧指着千秋亭所在的位置,笑着对二人说道:“将军请看,这千秋亭还在冀州境内,位于常山国和中山国的交界处,也算得上是冀州的胸腹地带了。”
“董卓这么一番安排,那必定是意有所图啊,指不定就等着我们为此和袁绍掐起来呢。”
吕布深有同感的点点头,肯定的说道:“董卓这么安排,自然不会是全心全意的为我们考虑,那肯定是另有所图。”
“他把我的封地设在冀州境内,为的不就是我能够因此和袁绍争斗起来吗?”
“到时候他就能够在关中地区坐山观虎斗了,如此的确可以算是一石二鸟之计。”
贾诩却笑着说道:“可是董卓万万不曾想到,将军的本意就是如此。”
吕布哈哈一笑,欣然说道:“正是如此,我还发愁日后有什么法子可以找机会和袁绍打上几场呢,这不瞌睡来就送上枕头了嘛!”
“知我者,董公也!”
随后众人哈哈大笑。
吕布可不是什么怕事的人,反倒是担心自己师出无名。
但现在董卓这么善解人意,硬生生的把这个机会送到了吕布面前,为吕布日后找机会和袁绍开战埋下了引子。
要是董卓在吕布面前,他还真得好好的感谢一番。
众人笑过之后,贾诩和荀彧也就准备告辞离开,但吕布却对荀彧说道:“文若,你且去安排一下,既然是爵位的封赏,那我们也不能够藏着掖着。”
“得让大家都知道才行,你去驿站,让宫中来的内侍准备一下,到时候办个仪式,当众宣读天子的诏书。”
“如此才能够把这个爵位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荀彧应了一声,随后快步离开了吕布的住处。
等到荀彧离开了之后,贾诩却也依旧还在这里。
贾诩突然对吕布说道:“将军,难道您不觉得,这千秋二字,听起来颇为顺耳吗?”
吕布愣了愣,随后微微露出笑容,点头称是。
“不错,这名字听起来的确不错,也算是董卓有心了,还为我精挑细选了一番。”
贾诩深深的行了个大礼,对吕布说道:“此为上好之吉兆,意寓将军将会一统千秋,万世流传!”
贾诩这话已经相当明确了,可以说是有些大逆不道,毕竟只有皇帝才能一统千秋。
但吕布却反倒有些暗自赞许,深深的看了一眼贾诩。
在吕布看来,贾诩是他见过所有人当中最为聪明的那个。
倘若只论出谋划策,战场谋略,和贾诩水平相当,甚至略有超过的还有不少。
但要说对人性的把握,以及对自身形式的分析,贾诩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不论是明哲保身,还是审时度势,又或者是揣摩人心,推断上意,贾诩全部都异常精通,水平足以秒杀这个时代绝大部分人。
这就是贾诩真正的过人之处,也绝非寻常人能够理解的出来。
他最后在吕布面前这么一番话,看似是拍马屁,简简单单的祝贺。
但又何尝不是在向吕布表明心意,告诉吕布自己坚定的站在他这一方。
这是在向吕布表忠。
这种人要是都得不到重用的话,还真就是天理难容了。
吕布没说什么,但他心中暗自记下了此事。
随后笑着对贾诩说道:“文和也会找机会,刚刚文若在此,你却不说这话。”
贾诩知道吕布体会到了自己的深意,所以同样直起身子,笑着回应道:“文若的想法与属下终究是略有不同,这话我可不敢当着他的面说,要不然同僚之间难免闹得有些不愉快。”
荀彧是吕布的属下,但也同时坚守大汉臣子这一点,是坚定不移的保皇派。
贾诩要是在荀彧面前说吕布一统千秋的话,恐怕荀彧还真的会有些不大高兴。
就算不当场表露出来,也难免会在心中留下芥蒂,到时候同僚之间必生嫌隙。
贾诩对人性的把握已然臻至化境,又怎么可能察觉不到这一点,所以言语和行为之间也相当注意。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