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二】(1/2)
朝鲜问题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突破口,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
对开战的要求更加迫切,同年,时任日本首相山县有朋在第一次帝国议会的“施政演说“中抛出了所谓“主权线“和“利益线“的理论。
将日本本土作为主权线,中国和朝鲜半岛视为日本的“利益线“。
声称日本“人口不足“,必须武力“保卫“利益线,加紧扩军备战。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清朝乞援。
日本认为发动战争的时机已至,向清廷表示“贵政府何不速代韩戡
我政府必无他意“,诱使清朝出兵朝鲜。
清朝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精锐2000人于6月6日后数日分两批在朝鲜牙山登陆。
准备镇压起义,同时根据1885年《中日天津条约》通知日本。
6月10日,朝鲜政府和起义军达成了全州和议,清军未经战斗起义就平息下去。
6月25日,原定计划的第三批清军在牙山登陆,驻朝清军总数达到2465人。
当时的伊藤博文内阁正面临议会的不信任案弹劾,在朝鲜向清朝乞援的同时。
日本通过其驻朝公使馆探知清廷将要出兵朝鲜的消息后,得到此消息后,便如同抓住救命稻草,全力着手挑起战争。1894年6月2日,伊藤内阁决议出兵朝鲜。
6月5日,日本立即设立有参谋总长、参谋次长、陆军大臣、海军军令部长等参加的“大本营“,作为指挥侵略战争的最高领导机关。
6月9日,日本派先遣队400多人,在驻朝公使大鸟圭介的率领下,以《济物浦条约》规定之日本有权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进入朝鲜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同时根据《中日天津条约》
知照中方,其后又在6月12日派兵800人进驻汉城。在日军先遣队出发前,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训令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得施行认为适当之临机处分“。
授权大鸟圭挑起衅端,找寻借口发动侵略战争。
之后交涉破裂全州和议达成以后,朝鲜政府要求中日两国撤兵。
大鸟圭介开始和清廷驻朝大臣袁世凯进行撤兵谈判。
大鸟虽口头上答应撤兵,甚至就要达成书面协议,但日本政府一方面电令大鸟拒绝达成共同撤兵协议。
另一方面则在6月15日抛出了“中日两国共同协助朝鲜改革内政“的方案,从而使共同撤兵协议一笔勾销。
此后,日本开始不断增兵,6月16日大岛义昌少将率领混成旅团第一批部队在仁川登陆,到6月28日混成旅团第二批部队登陆,侵朝日军达到8000余人。
比驻朝清军占绝对优势;而清廷决策者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则希望中日共同撤兵,既未向朝鲜增援军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